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8 20:21:24瀏覽266|回應0|推薦2 | |
政府 應當 自由經濟的控制閥 2011/12/18 真民主時代,自由經濟的優先,不能高於 「環保地球村」及「在地人的需求」。
http://blog.udn.com/glee/5943163
豐田市工商促進會總幹事永田功表示:「我們不能夠只靠豐田汽車。年輕一代真的很擔心是否還有未來。」 奧田清仁的長子奧田惠悟今年27歲,與其他年輕人想法相同,就是未來一定更艱難,因為來自外國同業的競爭更激烈。談到接班,他說目前全屬臆測,也許他會將工廠遷往中國大陸或巴西,沒人知道。 英特爾前執行長暨董事長葛洛夫日前投書彭博社,敦促美國政府必須制定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戰略,來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以免喪失全球競爭力。 他指出,他最近在一家餐廳用餐,結識3位來自中國的創投業者,他們大談在矽谷的遊歷經過,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葛洛夫表示,他長住矽谷,每次聽到人們對當地的讚歎,驕傲之情總是油然而生。然而這一回他卻沒有,因為他對矽谷的失業情況感到擔心。他表示,美國全國的失業率在9.7%(5月),然而矽谷的失業率卻是更高於此一水準。 葛洛夫指出,很顯然地,矽谷的創新並未創造出足夠的工作,除非是在亞洲創造的工作也包含在內,因為美國科技業正在亞洲以飛快的速度創造就業機會。 他表示,此一問題並不是簡單地在於亞洲成本低廉,而是在於我們誤信新創企業創造就業的能力。美國人都喜歡一些小夥子在車庫發明出能夠改變世界的新科技的故事。但是儘管新創企業很了不起,但是他們並不能靠一己之力來創造就業,同樣了不起的應是如何把車庫中發明的科技轉變成大量生產的產品。這就是所謂的企業擴張期,他們必須設計細節、思考如何產品價格、建立工廠與聘僱人員。擴張的工作十分辛苦,然而卻是讓新創科技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必經過程。 然而這種擴張的過程現在卻不是發生在美國境內,若是這樣的情況持續,隨著投入新創企業的資金轉移到海外設立工廠,對美國就業市場將形成重創。 今天,美國電腦業的製造部門就業人口大約16.6萬人,還不及1975年第一個個人電腦MITS Altair 2800裝配完成時的水準。在此同時,亞洲則出現了一個具有高度效率的電腦製造產業,僱用人數高達150萬人,包括工程師與管理人員。 葛洛夫表示,有人也許會說,將這些工作輸往海外,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只要高附加價值的的工作以及相關利潤仍留在美國境內就行了。但是,如果我們只有高收入的人從事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剩下一大批失業民眾,這會是什麼社會? 矽谷自早期以來即不斷吸引資金進入,然而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卻越來越少。簡單地說,美國在創造美國本土的科技工作上,效率是越來越差。 他表示,我們可以用一道簡單的計算公式來看美國科技業的僱用成本效率。首先,將公司最初的投資加上在股票初次公開發行的投資,然後除以公司10年的員工人數。此一公式得出英特爾每創造一個工作的成本是650美元,經過通膨調整,是3,600美元。然而將此一公式應用在矽谷的一些公司,卻發現原本在早期僅要花幾千美元即可在美國創造的工作,現在卻需要花10萬美元。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在美國本土的員工越來越少,而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外包給海外企業,主要是亞洲。 葛洛夫表示,美國的經濟基本信念是自由市場是最好的經濟制度,越自由越好。然而儘管我們目睹自由市場擊敗計畫經濟,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仍是有改善的空間。 他指出,亞洲有許多國家都了解創造就業是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他們的政府於是扮演策略性的角色,動員各方力量,成立相關,以達到此一目標。美國應該如何學習這些亞洲經驗。長期而言,美國需要建立一個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理論,一個以就業為中心的政治領導圈,來帶領我們達到目標。 葛洛夫並且呼籲美國政府應該對來自海外製造的產品加重課稅,然而把這些錢用來鼓勵決定在美國進行擴張的新創企業。他表示,如果這代表引發貿易戰,那麼就該和其他的戰爭一樣,進行戰鬥,以求獲勝。 他最後表示,如果美國想繼續領先全球經濟,就必須改變自己,而不能等待改變來強迫美國適應。(王曉伯整理) 【國際化 低關稅 追求企業最大利潤】對國家及人民而言 未必最好? 2010/7/6 兩岸ECFA類似?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