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4 22:20:40瀏覽912|回應0|推薦2 | |
政府該做甚麼? 目標應是甚麼? 但絕不只是只提供輔導金! 或提供一些教育訓練及輔導! 但現實是有人說台灣幾乎沒有電影產業, 解決辦法應是官員換腦袋瓜, 新聞局審核輔導金的一批專家委員會可能也必須全面檢討? 所謂的專家委員會,對於台灣幾乎沒有電影產業也必須負相當大的責任! >>>>>> 現在台灣沒有電影產業是事實,即使文建會主委沒有相關的專業,如果文建會主委及新聞局長不知如何質疑現有國家相關政策及思如何改進,台灣的電影產業會有明天嗎? 短期目標上,政府官員應思考如何協助讓國片能於國內市場站起來,並能於國內市場勝於洋片!? ... 而且政府官員應思考如果讓國人喜愛國片勝於洋片!? 如何討好國人的喜愛!? 如何提昇自己的文化!? 及如果做才會讓自己喜歡上自己的文化!? 進而愛看國片!? >>>>>> 引用文章文創策進會: 盛治仁 另個馬英九? 幕僚政策白手套? 引用文章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智慧台灣計畫: 政府20億元經費「建構文化創意環境」,台灣電影有明天? >>>>>> 社論-最佳導演飆淚 台灣電影還是陷谷底 台灣電影環境低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很多內外在因素的衝擊,讓台灣電影人腳陷泥沼,苦不堪言。就拿《不能沒有你》這部全年討論最多的最佳劇情片來說,全部製作經費僅六百萬,可謂最小成本的院線片,戴立忍得身兼導演、編劇甚至剪輯,一個人關在房裡三個月,剪出這部動人心弦的電影,戴導的淚,直接不掩藏地抒發他在製作過程的委屈和壓抑。 六百萬,給一般商業片搭場景都不夠。以熱翻全球的哈利波特第六集為例,製作費高達二億五千萬美元,七、八十億製作一部電影的手筆,台灣想都不要想。即使不和歐美大片相提並論,同樣是金馬獎入圍的《風聲》,製作費號稱四千萬人民幣,還有一說是不斷追加到八千萬人民幣,折合台幣二億到四億之譜。《南京.南京》也有七千萬人民幣,至於中國大陸的建政六十年大片《建國大業》,算是非常儉省的,製作費也有三千萬人民幣,不過,這是因為大卡司都一毛不收。 去年,同樣是金馬獎大贏家的《海角七號》,紅遍台灣,讓所有觀眾津津樂道長達一整年,這部片製作費算是相對高的,也不過台幣四千五百萬。海角的熱賣,一度讓大家興起一股希望,認為台灣電影終於該到了谷底翻身的時候了,然而,當魏導靠著海角賣座執拍他多年夢想的《賽德克巴萊》時,他的困境改變不大,即使得到政府的輔導金補助,都還是沒辦法挹注他不斷向上攀昇的製作經費。 寂寞難道一定得是台灣電影人的宿命嗎?想當年,台灣電影引領亞洲風潮,曾幾何時,台灣影業優勢竟一步一步被香港超越,如今連大陸電影從環境到品質都顯著地趕上台灣,以《瘋狂賽車》為例,同樣是一部社會批判性極強的電影,卻讓人笑到飆淚,電影元素充分而飽滿,娛樂效果奇佳。電影環境低迷,連帶的台灣甚至很久不再有真正的大明星了,金馬紅毯走下來,不是港星就是陸星。 《不能沒有你》,風光抱回多項大獎,這部以真人真事的社會新聞事件改編的電影,批判政府官僚心態,造成民怨無處可訴,絕大多數公務員卻沒興趣看,得獎之後,內政部決定出錢讓所屬抽籤觀賞,從電影了解民眾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卻引來基層公務員不滿,認為既剝奪他們的下班時間,看完還得寫心得報告,簡直是強迫中獎。連公務員都不肯看一部和他們相關的電影,可想而知,台灣電影要賣座有多難。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改善製作環境、推動電影產業都是新聞局重點政策,卻始終不得法。畢竟政府預算有限,不可能將政府資源無限制投入在單一產業,尤其是電影產業風險其實滿大,投資錯誤的結果就是血本無歸,政府丟大錢還要有圖利他人的風險,多半都得先從大小影展抱一些成績,才能得到相對獎助,直言之,錦上添花有,雪中送炭難。台灣觀眾早已習慣好萊塢的電影口味,凡院線片若非大卡司、大場景、大製作,要受到青睞委實不易,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目前風湧的小成本製作,既難以在院線賣座,不如走電視電影的路線,先打通電視版權創造口碑,找回失落的觀眾群,否則拍一部賠一部,沒有哪個電影人吃得消。 台灣電影過去總能紅遍全亞洲,如今卻有走不出台灣的危機,電影不能只是導演個人的藝術理想囈語,商業電影不是小眾的藝術電影甚或實驗電影,導演的夢境轉幻成電影時,就必須成為能打動人心的作品,作品產出後還要有適當的商業機制行銷,才能有效促進電影產業良性循環,層層環節只靠政府,或只靠電影人都是不夠的。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