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沒有電影產業? 20080913
2008/09/13 20:15:38瀏覽2332|回應6|推薦5

台灣沒有電影產業? 20080913

***************
咱的文化─復興國片 不能曇花一現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91300093,00.html
2008-09-13 中國時報 【■褚瑞婷/北市(研究人員)】
     昨日拜讀「國片復興年」報導,看到兩位導演對電影堅持與付出,令人佩服又感嘆。筆者曾經聽過一個電影界的前輩說:「哪個拍國片的不賠錢?」誠如此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為了該片負債三千萬,而新聞局提供的五百萬輔導金,只有製作成本的十分之一。儘管《海角》票房高達五千萬元,但魏導說,與戲院分帳之後,要「九千萬元的票房才能打平成本。」言下之意,儘管大賣,目前還收不回成本。

     台灣的國片市場低迷不是新聞,「政府扶植不力」及「產業結構複雜」是常被提出的主因之二。如今,《海角》叫好又叫座,《囧男孩》也趁勢上映,讓許多人似乎又看到國片市場的一絲曙光,稱今年為「國片復興年」。但《囧男孩》的楊導演說,這樣的說法讓他們壓力很大,低迷十年的國片怎麼可能就此復興?

     楊導此話其實不無道理。據新聞局統計資料,截至今年的一月到七月為止,外片審查通過且准演的電影共達二百部,佔全部比例的八六%,但國產電影(含劇情長片及紀錄短片)僅有十五部,只佔了六%。筆者認為,以這樣的比例來說,電影市場離「復興國片」的目標或許還有段距離。但是,《海角七號》是十年來第一部由台灣全數出資,奪下票房冠軍的國片。如此亮眼的成績,的確讓低迷的國片市場找到新的方向,也不會繼續在藝術導向及商業機制之間迷航。

     不可否認的,電影票房的貢獻主力是年輕人,如何寫出扣人心弦的劇本,拍出動人的電影,永遠是電影工作者努力的目標。如果要復興國片,不能只有少數幾部電影吸引觀眾目光,只有曇花一現的熱潮。否則,等到熱潮一過,國片市場又像洩了氣的皮球。
**************************
政府該做甚麼? 目標應是甚麼?

但絕不只是只提供輔導金! 或提供一些教育訓練及輔導!
長期目標應是對準國際市場!
短期目標應是國內市場!

但現實是有人說台灣幾乎沒有電影產業, 解決辦法應是官員換腦袋瓜, 新聞局審核輔導金的一批專家委員會可能也必須全面檢討? 所謂的專家委員會,對於台灣幾乎沒有電影產業也必須負相當大的責任!

有人說政府是大恐龍,拿納稅人的錢但做事又不用心,電影/電視產業業者要走出去(走向國際)要靠自己(民間業者做火車頭),自己走出去,再來帶領政府.

聽到他們這樣說,個人感覺其實不只是電影/電視/電玩等產業是如此! 其他很多產業皆是如此, 我們沒有有遠見無私有魄力無畏懼困難的領導者... 因此很多國家政策訂定過程皆不用心(但常見報導這些政策是經過深思熟慮透過專家委員會多次開會及舉辦多次座談會所得),但實際上卻是非常草率!? 所以這些國家政策是當前國家最需要的嗎? 大部份肯定不是!? 是對的嗎? 也可能必須聽天由命!?

管理眾人之事的政府長官們,是否該反省一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2215958
 引用者清單(7)  
2011/08/17 22:12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台灣有電影產業?】 6大產業 攜手合拍國片
2010/10/21 08:52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外來文化 充斥」危機
2010/09/14 22:31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政府長期輔導 出問題?】 文創輸血,台灣電影才可能救活
2009/12/04 22:22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主管若不懂質疑現有政策,台灣的電影產業會有明天嗎?
2009/08/03 23:08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渺渺」港資國片應領政府輔導金嗎?
more...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社論-最佳導演飆淚 台灣電影還是陷谷底
2009/12/04 09:52

社論-最佳導演飆淚 台灣電影還是陷谷底
2009-12-04 中國時報
     看電影看得很心酸,大概是台灣電影觀眾特有的經驗。為什麼心酸?電影本身催淚是其一,更重要的,從電影裡看到台灣電影產業的起落浮沉,真的很難不讓人淚難自抑。今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抱回多項大獎,卻只看到他在會場中,男兒淚幾度飆到講不出話來,更印證台灣影業環境糟到了什麼地步。

     台灣電影環境低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很多內外在因素的衝擊,讓台灣電影人腳陷泥沼,苦不堪言。就拿《不能沒有你》這部全年討論最多的最佳劇情片來說,全部製作經費僅六百萬,可謂最小成本的院線片,戴立忍得身兼導演、編劇甚至剪輯,一個人關在房裡三個月,剪出這部動人心弦的電影,戴導的淚,直接不掩藏地抒發他在製作過程的委屈和壓抑。

     六百萬,給一般商業片搭場景都不夠。以熱翻全球的哈利波特第六集為例,製作費高達二億五千萬美元,七、八十億製作一部電影的手筆,台灣想都不要想。即使不和歐美大片相提並論,同樣是金馬獎入圍的《風聲》,製作費號稱四千萬人民幣,還有一說是不斷追加到八千萬人民幣,折合台幣二億到四億之譜。《南京.南京》也有七千萬人民幣,至於中國大陸的建政六十年大片《建國大業》,算是非常儉省的,製作費也有三千萬人民幣,不過,這是因為大卡司都一毛不收。

     去年,同樣是金馬獎大贏家的《海角七號》,紅遍台灣,讓所有觀眾津津樂道長達一整年,這部片製作費算是相對高的,也不過台幣四千五百萬。海角的熱賣,一度讓大家興起一股希望,認為台灣電影終於該到了谷底翻身的時候了,然而,當魏導靠著海角賣座執拍他多年夢想的《賽德克巴萊》時,他的困境改變不大,即使得到政府的輔導金補助,都還是沒辦法挹注他不斷向上攀昇的製作經費。

     寂寞難道一定得是台灣電影人的宿命嗎?想當年,台灣電影引領亞洲風潮,曾幾何時,台灣影業優勢竟一步一步被香港超越,如今連大陸電影從環境到品質都顯著地趕上台灣,以《瘋狂賽車》為例,同樣是一部社會批判性極強的電影,卻讓人笑到飆淚,電影元素充分而飽滿,娛樂效果奇佳。電影環境低迷,連帶的台灣甚至很久不再有真正的大明星了,金馬紅毯走下來,不是港星就是陸星。

     《不能沒有你》,風光抱回多項大獎,這部以真人真事的社會新聞事件改編的電影,批判政府官僚心態,造成民怨無處可訴,絕大多數公務員卻沒興趣看,得獎之後,內政部決定出錢讓所屬抽籤觀賞,從電影了解民眾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卻引來基層公務員不滿,認為既剝奪他們的下班時間,看完還得寫心得報告,簡直是強迫中獎。連公務員都不肯看一部和他們相關的電影,可想而知,台灣電影要賣座有多難。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改善製作環境、推動電影產業都是新聞局重點政策,卻始終不得法。畢竟政府預算有限,不可能將政府資源無限制投入在單一產業,尤其是電影產業風險其實滿大,投資錯誤的結果就是血本無歸,政府丟大錢還要有圖利他人的風險,多半都得先從大小影展抱一些成績,才能得到相對獎助,直言之,錦上添花有,雪中送炭難。台灣觀眾早已習慣好萊塢的電影口味,凡院線片若非大卡司、大場景、大製作,要受到青睞委實不易,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目前風湧的小成本製作,既難以在院線賣座,不如走電視電影的路線,先打通電視版權創造口碑,找回失落的觀眾群,否則拍一部賠一部,沒有哪個電影人吃得消。

     台灣電影過去總能紅遍全亞洲,如今卻有走不出台灣的危機,電影不能只是導演個人的藝術理想囈語,商業電影不是小眾的藝術電影甚或實驗電影,導演的夢境轉幻成電影時,就必須成為能打動人心的作品,作品產出後還要有適當的商業機制行銷,才能有效促進電影產業良性循環,層層環節只靠政府,或只靠電影人都是不夠的。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安把《海角》比做臭豆腐 進軍奧斯卡 須讓老外消化進而喜愛
2008/12/09 11:01

李安把《海角》比做臭豆腐 進軍奧斯卡 須讓老外消化進而喜愛
 更新日期:2008/12/09 10:24 【中國時報 李雨勳/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09/57/1aul8.html

 李安返台首次體驗到台灣人看國片成了文化,除了稱讚《海角七號》外,也很欣賞《囧男孩》,更不忘提攜自家人,原來他在美看了弟弟李崗監製的新片《陽陽》粗剪版,8日百忙中還與導演鄭有傑餐敘,直誇拍得好、女主角張榕容表現出色,讓鄭有傑大呼好爽!


 李崗主導「推手計畫」資助吳米森、鄭有傑、沈可尚、侯季然及許明淳5位新銳導演拍片,李安跟大家交換心得,《陽陽》導演鄭有傑笑說跟李安聊天如沐春風,「他針對剪接跟我討論,再把決定權交給我,讓我更有信心。」


 李安昨也拜會新聞局長史亞平,被問及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前進奧斯卡的願景,他引用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時所言「挑戰才正要開始」,他解釋《海》片描述本土文化與日軍議題,需要時間給老外消化,就好比臭豆腐自己很愛,卻不能一廂情願要人家喜歡,要持續淬鍊提升,讓老外知道臭豆腐跟起司一樣好吃。


 李安以過來人給魏德聖建議,「拍第一部片贏得共鳴,之後就不能再動之以情,無論歷史、技術角度都要檢討。」新聞局昨再重申國片票房超過5000萬,即可獲票房總額的20%補助金作為拍片基金,《海》片已有9200萬補助,李安則語重心長:「票房不好的更要補助。」

李深耕(glee) 於 2008-12-10 10:10 回覆:

中國時報 2008.12.10 
台灣電影產業必須面對的真相
黃茂昌

     金馬獎的結束,某種程度也象徵了《海角七號》所造就的二○○八年的台灣奇蹟已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媒體與觀眾的激情終將散去,該是靜下來具體檢視台灣電影產業未來方向的時候了。

     這些年票房超過百萬的國片,大約有三分之二接受國片最大金主新聞局的輔導金挹注,即使如此,再將成本緊縮在少得可憐的一千萬台幣上下,每一年靠台灣市場就能將投資回收的電影可能只有兩、三部,其中甚至包含了多部成本較低的紀錄片,與使用特殊媒材如HDV以將成本壓在五百萬以內的電影。

     認真來看,《海角七號》的成功其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產官學逐漸有了一個共識:電影需要與觀眾溝通,而非僅求個人藝術表現的精神產物。同時,製片人思維的建立、明星制、國際行銷等觀點也被同等看重。九○年代或本世紀初關於「藝術」與「商業」的爭論,或是「輔導金越輔越倒」的論述早已是陳年舊事,一邊朱延平,一邊蔡明亮的壁壘也早已蕩然無存。從製作態度與動機來看,朱延平與魏德聖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同樣的思維甚至也透過新聞局、教育部的各式人才培育計畫深入到校園,二十出頭電影青年再也不是將侯孝賢、楊德昌奉為圭臬。這才是台灣電影產業的根本轉變,三、四年前的《十七歲的天空》《宅變》等類型電影的出現已經透露出端倪,與其將《海角七號》當作奇蹟,不如將它視為電影圈多年來努力的成果印證。

     而三、五百萬票房真的很差嗎?那些歐洲得獎藝術片在台灣賣座超過一百萬,片商就興奮的不得了,已經賺錢了。國片在台灣的票房其實並沒有不好,不是今年才如此,過去兩三年就已經是這樣了。

     因此,投資國片要回收,只有三種可能第一、國片的在地市場還要提升。(這不是不可能,跟日韓、新加坡、泰國、香港來比,台灣電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依然偏低。)第二、拓展國際市場(每一年有分別超過三十部以上的日本、法國電影在台做院線上映,遑論數百部的美國電影。我們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出口呢?)第三、政府與企業更多的奧援,不管是從觀光、形象的角度來切入。(苗栗可以花數千萬請卡列拉斯開唱,觀光盈收成效卓越,同樣的思維當然也可以應用在電影產業上。)

     要從市場的正常操作面來提升國片人口,在短期內其實有限的,得一步一步來,需要有更多的好電影與產量來支撐這股氛圍,總不能規定消費券只能看國片,不能看好萊塢電影吧!地方政府躍躍欲試已是事實,無須在這裡贅述。真正的重點是如何增加海外的盈收。

     讀者可能猜得出我要導入的方向了。藉著影城的快速建立,大陸的觀影人口每一年都以倍數成長。台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當然是一個能快速提升海外盈收的作法,然而,磨合的過程有許多文化、制度、政策等問題需要取捨與解決,香港的作法與CEPA模式也不盡然完全適用於台灣,畢竟,台灣電影產業受政府的支助程度遠超過香港,不見得需要完全依賴內地市場。不論是政府對政府,或是假手民間團體來進行合作的談判,兩岸三地的電影合作已然是一個不能規避的事實。

     台灣市場雖小,但仍具備許多獨有的文化與娛樂產業經營的長才與國際視野,這是能介入大華語市場的重要元素。然而,這個元素很容易被人仿效與超越,甚至收買。我最擔心的,莫過於只有能凸顯台灣人精神的電影如《海角七號》《練習曲》《一八九五》才能攪動內需市場的漣漪。

     我深信「多元化」與「國際化」是一個產業的必要基礎。王建民當然是台灣之光,但別忘了他的成就也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全球性運動產業所創造出來的。台灣電影,終將不能規避做為全球華語市場的一分子。

     (作者從事電影製作與發行,前景電影公司總經理)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侯孝賢沒看到真正問題在那裏!?
2008/11/07 23:10

台灣電影困境 侯孝賢魏德聖吐苦水
 2008/11/7 〔中央社〕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147629&type=%E5%BD%B1%E5%8A%87

導演侯孝賢今天表示,台灣電影要「亮」起來,需靠行政院新聞局等相關部會協助建立投資機制,讓資金更流通;導演魏德聖則說,外傳「海角七號」的成功吸引大批投資者,其實「那是假象」,因為投資人不一定了解電影機制,溝通後若覺無利可圖,就無投資意願。

2008台北影視節進入第二天,侯孝賢、魏德聖、香港製片董韻詩、新加坡製片何永霖和台灣製片劉雲下午出席「超越世紀電影夢想」座談會,分享籌資等經驗,新聞局電影處長陳志寬和國片「渺渺」兩位女主角柯佳嬿、張榕容也出席。

「海角七號」票房破新台幣四億元,掀起國片熱潮,侯孝賢對魏德聖的亮眼成績表示肯定,強調「台灣需要有這樣的商業電影」,但侯孝賢不認同台灣電影因此就熱起來。

他指出,台灣電影要「亮」起來,需靠新聞局等幫助建立一套投資機制,促使銀行介入,讓資金更為流通,「沒有銀行介入,資金的流通還是很有限」。

外傳「海角七號」的成功,使魏德聖籌拍中的新片吸引大批投資者,魏德聖澄清說,「那是假象」,實際狀況沒想像中樂觀,原因在於投資人不一定了解電影機制,溝通後如覺得無利可圖,就不會投資;此外,投資者的介入也可能打破原有規劃,造成執行困難和限制。

侯孝賢建議魏德聖可趁這個時期,釐清所有投資狀況,累積足夠經驗,以走更長遠的路。

劉雲表示,台灣沒有一個具規模的電影製作公司,資金主要使用在個別案子,銀行屬金融業,不管投資或貸款都是針對公司而非個案,因此介入不易;但新聞局在五、六年前將輔導金改為信託制,使銀行透過信託人角色了解電影製作,速度雖緩慢,但一直在進步。

董韻詩建議,透過兩岸三地的合作,可增加更多資金來源及擴展電影市場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輔導金評審空談? 掌握時機國片起飛不是夢
2008/10/31 20:08

輔導金評審空談? 掌握時機國片起飛不是夢

新聞局審核輔導金評審團: 掌握時機國片起飛不是夢

有人說台灣幾乎沒有電影產業, 解決辦法應是官員換腦袋瓜, 新聞局審核輔導金的一批專家委員會可能也必須全面檢討? 所謂的專家委員會,對於台灣幾乎沒有電影產業也必須負相當大的責任!
http://blog.udn.com/glee/2215958

新聞局審核輔導金評審團專家: 掌握時機國片起飛不是夢。
台灣沒有電影產業,新聞局審核輔導金評審團專家是否該說一點如何改進!? 新聞局審核輔導金評審沒有責任嗎?

****************************
掌握時機國片起飛不是夢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2008.10.31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581079.shtml
 
 
當「海角七號」成為年度最賣座片之時,也宣示國片一個新時代來臨了。奇蹟經常是在最悲觀時降臨,此時此刻卻是國內電影發燒時刻,其巧合讓人振奮。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本周末在台中市展開,以人道關懷、歐亞行腳、海洋紀事為主題,將吸引不少喜歡紀錄片觀眾湧向中台灣;金馬國際影展下周開跑,多部大師作品將首次與國內影迷見面;剛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我和我的小鬼們」將做首映會,導演及主要角色也將出席;也要舉辦國寶大師李行導演電影回顧展,讓大家再回味五○年代國片盛行的健康寫實片面貌。

而剛擔任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的德國新電影大師文溫德斯也來台,為新銳導演陳駿霖的「一頁台北」擔任監製並將與侯孝賢導演對談,相信看過其作品「巴黎,德州」及「樂士浮生錄」的影迷不會錯過此一大師對談的難得機會。

同時第一部以客語發音之史詩片「一八九五」將在下周上映,也是第一部描寫客族愛國義士反抗外國侵略保家衛國的歷史故事,和「海角七號」同樣是關懷本土的影片,是新銳導演洪智育的處女作。另外,北科大學生廖思婷畢業短片「替代品」入圍柏林影展,以三分鐘的黏土動畫表現上班族的生活壓力。

「海角七號」暴紅之後好事接連來,連屏東郵局每日都收到千封寄往「海角七番的地」的信件,這就是電影的魅力無限延伸,也是國片復興的大好時機。在金馬獎頒獎典禮舉辦前夕,這些本土電影成就是何等美好的禮物,但願大家都好好掌握此一契機,那國片起飛不再是夢幻了。

【2008/10/31 聯合報】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一部海角,遠在天涯?
2008/10/31 10:54

下一部海角,遠在天涯?
2008-10-31 中國時報 【黃哲斌、張士達/專題報導】
     《海角七號》爆出逾四億票房,讓電影圈不禁好奇:「海角現象」只是個案嗎?「海角經驗」可能被複製嗎?

     其實,「海角現象」已引發不少效應。《囧男孩》導演楊雅?就表示,他有一位優秀的導演友人,計畫中的新片原已找到投資者,但因腳本劇情比較悲傷,片商最近要求他改變題材,希望拍得像《海角七號》或《囧男孩》一樣好笑。

     楊雅?直言,不太可能出現第二部《海角七號》,他提醒,全台年度票房的前十名,營收大多一、兩億元(編按:去年第十名《終極警探四》票房一億兩千萬),未來國片即使擠進年度十大,扣掉戲院拆帳、管銷成本,片商實際回收頂多五千萬元;意即,像《海角七號》這種四千萬預算的影片,虧損機率仍高,除非擴大海外市場,否則不會是國片的常態規模。

     長期研究電影產業的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也提出類似看法;他認為,台灣電影的票房破億,並非未來的正常期望值,國片能否站穩腳步,觀察點是「有沒有越來越多台產片,站穩票房三千萬關卡」。換言之,類似《囧男孩》「投資一千五百萬,票房超過三千萬,片商就回收成本,加上海外及DVD版權就小賺」的模式,才能刺激片商或金主投資。

     盧非易表示,台灣電影市場有明顯的「常數原則」,意即某一部片大賣,往往會擠壓其他電影的票房;《海角七號》是一項奇蹟,很難期望它打破未來的觀影習慣或「常數原則」。

     因此,盧非易與《穿牆人》導演鴻鴻都希望國片年產量達到五十部,才能撐起一到兩條國片院線,也能試探更多片型,即使只有兩成國片賣座,其他八成小虧,但整體而言,就能活絡整個產業,也讓台產片保持與戲院的談判空間,不像現在一樣予取予求。

     鴻鴻認為,台灣電影首要難題是籌資困難,許多導演五到八年才拍一部電影,黃金歲月都耗掉了,等到資金到位,原有題材往往已經過時。鴻鴻強調,募資責任不該落在這些獨立藝術家身上,現有官方又不夠靈活,他希望台灣仿效法國的國家電影中心,由專業人士負責國片的「製作、推廣、教育、保存」,才能有效推動電影產業。

     橫跨電影、電視的鈕承澤則想團結影視圈的力量,最近積極推動「國片平台」,他希望由詹宏志等文化圈人士發起,國內編導人才共同成立一組織或企業,管銷、技術人才共用,既能節省成本,又能結合力量對外募資、與院線談判,甚至以「十部電影、十齣偶像劇」的包裹方式,一方面成為電視台的供應鍊,一方面栽培後起之秀,但每位導演仍保有創作自由。鈕承澤承認執行難度不小,但他期盼電影圈能放下私我,共同實現這個夢想。

     《漂浪青春》編導周美玲直言,除非打破現行的發行結構,否則國片很難脫離目前格局;她也希望釐清政府部會權責,電影產業面應由經濟部推動振興,比照科技業訂出優惠措施,才能改變新聞局權責不清的尷尬局面。

     除此,周美玲也想透過國外募資,打破國內資金困難的局面;她認為,類似蔡明亮「抓住全世界的小眾,加總成為大眾」的路線,可能是國片突圍的另一條路,她籌拍中的《神殺》,就積極想引進法國等歐美投資者。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9/18 23:08
引用文章幫國片加油
尋王之盟支持者,巧克力妹兒小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