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31 17:12:45瀏覽1309|回應2|推薦0 | |||||
讀劉墉著「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一書感想 台灣人民的人性比較自私嗎? 其實我非常不了解人性?其實也錯,我了解人的自私與善良,我同意此書中認為人們的側隱之心,只有在他能自保的時候才會出現。人有醜陋的一面,及善良的另一面。 由Maslow的人需求層次論:
需求的滿足是由下而上發展的。(1)生理需求:此需求包括維持個體生存所需要的各項資源和促進使個體處於平衡狀態,例如:食、衣、住行的滿足,需要運動、休息、休閒和睡眠等。(2)安全需求:此需求主要在免於害怕、焦慮、混亂、緊張、危機及威脅,使個體能在安全、穩定、秩序下,獲得依賴和保護。(3)愛與隸屬需求:此需求主要在避免孤獨、陌生、寂寞、疏離,使個體能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例如:避免孤獨、寂寞、陌生,並進而成為團體的一份子,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4) 受人尊重需求,如:有聲望、有地位、受人注意及受人賞識。(5)自我實現需求:此需求意指完成個人目標、發揮潛能,充分成長,最後趨向統整的個體。例如:具接納自己、面對問題、自動自發的思考、富創造力、幽默感、民主價值等特質的人。 每個人的需求滿足層次是類似的,與人的自私與善良無關;但當人無法餵飽自己的孩子時,絕大部份人是自私的,不管自己的作為是否合乎正義及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就算是公職人員也一樣。當然也有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寧願捨身取義的人,但這種人是非常非常的少,可能千萬人中找出一人也非常難。 每個國家皆有黑暗不義的一面,為什麼有些國家,如較先進國家,當眾人發現不義之事時,不少人能挺身而出,為正義發聲及出力,擔任公職人員能有使命及本著自己職責,做自己職責該做的事? 為什麼現在臺灣卻完全不是這樣,眾人皆獨善其身,不兼善天下,「知榮知辱牢緘口,誰是誰非暗點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國家、政府機關、政府資助的財團法人、社會、社區內等。不少人在家大談是非對錯,又喜歡看電視政論性節目,在外若發現不義之事則是默默無語或唯唯諾諾的一群人。 昨天一位長輩朋友,告訴在場的晚輩,說蔣家第一代當時選官員的小故事,故事意思是當時國家重要官員的選擇,總統因並非各種領域的專業人士,他選擇人的條件(責任),是選不會受利誘(如財物利誘)的好人,如 先進國家人民的人性比較善良嗎?現有台灣人民的人性比較自私嗎? 其實臺灣這個小島住的人民的本性沒有變,只是在現有的大環境下,眾人見到不義之事,大家的直接反應是挺身而出不光是沒有用,可能還會喪失個人生存、或安全的基本需求滿足,影響家庭的生計。所以現有社會風氣的不好,不能怪普遍大眾。 應怪當有人為不義之事挺身而出,誰造成其義舉沒有功效,甚至喪失其生存、或安全的基本需求滿足,影響家庭生計?是誰呢? 有權勢的少部份人士需要負絕大的責任,因為他們造成社會風氣日漸敗壞,絕大部份的藍、綠、橘、紫、紅的支持大眾是無辜的。權力愈大,現有敗壞風氣他應負的責任及罪愈大。如總統、行政院院長應負最大的責任,因他們造成了眾人對於不義之事挺身而出,可能對自己造成基本生存生計無法維持的恐懼,他們造就了此敗壞風氣的大環境。大家發現不義之事,視而不見,甚至有些人為為了升官或保有現有榮華富貴及權利,配合行不義之舉。 總之,台灣人民與其他國家人民一樣,既善良又有自私的本性,但現有臺灣社會風氣好壞,取決於總統、行政院院長、立法院官員等有權勢的人能是否能鄙棄私利,是否讓台灣有個良好的大環境,能對於不義之事挺身而出的人士,免於影響生計之恐懼,司法能獨立、公平、公正、公開。 普普大眾對這些少部份有權勢的人士及官員,有甚麼影響力呢?怎樣改變其自私心態呢?選票是重要方法,但普普大眾長期受愚民政策的影響,能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算少數(所以社會怪現象頻出),選票真的能選出好人嗎? 這些少部份有權勢的人士,又充分利用人性,只有聽話(台語”同國”)的人,才有糖吃。大談愛臺灣、獨立、進聯合國等口號,亂搞能源政策(只見行政院院長及總統好像在媒體上演戲)(能不能自己人關起門來好好談)(突然想起劉墉於其書中提到政治人物可利用人性的故事,例如元首叫國營事業自行宣布糖價上漲百分之三十,造成全國譁然,物價準備上揚,突然元首令下將國營事業負責人徹職查辦!食糖價調回原價,那位元首在民間的聲望居然一夕之間大漲,甚至到達歷年來最高點,兩年後此原先國營事業負責人獲得更高的升遷,這是利用人性可惡的作法), 但他們並沒有為臺灣創造公平正義的大環境,獲得選票,擁有權利才他們是最高目標,普普眾生的福祉放一邊,大家對於不義之事,因恐懼依然不敢吭聲,這些最重要的事反而沒做。 如果普普大眾是理智的,未被長期愚弄,就不會常常無法判斷是非,只聽進愛臺灣,臺灣人選台灣總統等操作民族主義的政治語言,反而聽不進政見。因此現在沒有權勢的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