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者研究:福爾摩沙不是指臺灣本島....是沖繩諸島!
2010/05/19 14:32:27瀏覽1301|回應0|推薦0
臺史博五萬多件藏品 學者研究最愛
  • 2010-05-18
  • 中國時報
  • 【詹伯望/專題報導】
 ▲曾在「異文化相遇:臺灣的機會與選擇」特展中展出的《東印度水路誌》原版書,讓翁佳音得以大作翻案文章。(詹伯望攝) 

 ▲曾在「異文化相遇:臺灣的機會與選擇」特展中展出的《東印度水路誌》原版書,讓翁佳音得以大作翻案文章。(詹伯望攝)

     即將在明年十月成立的臺史博,藏品已有五萬多件,但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黃富三認為,臺史博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而副研究員翁佳音則認為,若以整齊程度來說,臺史博實已超越臺大。

     臺史博剛成立時,黃富三相當擔心,很不看好它的未來發展;現在十年過去了,硬體已逐步到位,應有可為,目前臺史博已有相當質量的藏品,但他認為文物的收藏仍有進步的空間,惟有更豐富的館藏才能奠定研究及展示重要的基礎。他鼓勵館方繼續努力搜集,好比鄉下仍有不少生產工具與日用品,甚至還有地契之類的舊文書,都值得收藏。

     當年負責籌備中研院臺史所的黃富三教授,研究霧峰林家多年,發現林家的文書數量仍然相當龐大,他認為臺史博的經費如果還夠,不妨再與林家聯繫;其實不僅霧峰林家,在地重要家族的物件都應是努力的目標,這些可從訪談做起,「你放一塊磁鐵下去,四周的鐵砂鐵屑都會從各個角落跑出來。」他形容這些可能的意外收穫。

     過去國內有關臺灣史料的蒐集,論宏富程度,臺大允為重鎮,但如今情況已悄悄改變。荷治時期臺灣史權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認為,論整齊程度,臺史博實已超過臺大。

     長年參與顧問臺史博館藏自外購藏計畫的翁佳音表示,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文與西班牙文古籍與地圖的搜羅,對做學問的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他說,以前找外文資料,都要到國外的圖書館去逐頁逐字謄抄,非常辛苦,後來稍稍進步,開始有了數位檔案,但缺點是有時不夠清晰。最理想的狀況便是,國內的圖書館就能擁有原始古籍。臺史博顯然比較能夠滿足學者這樣的願望。

     近幾年,翁佳音從這些新購的原始古籍裡找到不少材料,挑戰了一些大家居之不疑的說法。

     好比說,大家原本都以為,臺灣之所以被稱為福爾摩沙,乃是因為十六世紀中葉一艘葡萄牙船隻駛過臺灣,船員見到島上綠意蔥籠如詩如畫,遂大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

但翁佳音考據臺史博購藏的一五九六年出版林斯豪頓《東印度水路誌》(Itinerario)內的地圖與文字後,認為所謂美麗之島之說恐怕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翁佳音認為,福爾摩沙其實是指更北方琉球群島的奄美大島!這樣的翻案文章,不但傷人感情,而且肯定會引發激烈的爭辯。但經常丟出爆炸性議題的翁佳音卻說,這可是經過嚴謹考證所下的結論。

他說,全面探討葡萄牙的文獻,例如航海日誌中,都記有航道上的港口和緯度,他發現福爾摩沙島的緯度已在臺灣本島以北。

     他指出,臺灣雖緊鄰中國,是東海大島,卻因未在處於傳統東洋必經航線上,因而遠離世界舞台。

鄭和從太倉發船南下,不會經過臺灣;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經營日中貿易,由潮州沿海北上到福州,然後走使琉航線順著黑潮到日本,也無需穿越臺灣海峽。

     根據葡萄牙的航海日誌,船隻航路主要是傳統的北部東洋針路。葡萄牙人所讚賞並標誌在海圖與海誌上的「福爾摩沙島」,翁佳音說,「很不幸的,都不是指臺灣本島。」「我們所熟悉、以葡萄牙人地理知識所繪製的小琉球、福爾摩沙兩島或三島圖,經過嚴謹而全面的考證,可確定它們依然是黑潮線上的沖繩諸島!」

     翁佳音進一步說明,林斯豪頓《東印度水路誌》所繪之三島,雖橫貫北回歸線,很容易讓人「肯定」是指臺灣本島,問題是書中有圖有文,文的敘述都言:Formosa島在緯度25 1/2之北!

而且,把葡萄牙「全面」文獻所述的Formosa加以分析,就可知這島周圍不大,只是百公里以內。

奄美大島,以前叫小琉球,從緯度,周圍,人民(會讀四書五經)等等,都可證明。

參考:

http://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02.htm

****************************************************************

雲水人間:

問題是...

說到「福爾摩沙」...

任誰也不會認為是「沖繩諸島」...

如果反過來承認福爾摩沙是沖繩諸島...

那...

很多台灣人、民進黨人士可能死也不會接受...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40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