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2014/11/04 21:15:28瀏覽2842|回應0|推薦3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Christopher Nolan, USA/UK, 2014)

靈感來自重力學及天體物理學領域權威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的構想,原定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邀得當時已以《記憶拼圖》(Memento,2000)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的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撰寫劇本,但當夢工廠在2009年與派拉蒙分家後,史匹柏亦隨之退出此計畫,諾蘭當然立刻推薦由他當時已聲名大噪的哥哥克里斯多佛(Christopher Nolan)接下執導筒,因而造就出一部尚未問世就注定成為影史里程碑的鉅作。 

對人類前進太空的歷史亦抱持十足熱情的克里斯多佛諾蘭,在弟弟的劇本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故事從美國農村的一位農夫和他的家庭說起,原本已在農場上安身立命的前太空人庫柏(馬修麥康納 飾),偶然間發現,引導他與女兒墨菲(麥肯姬佛伊 飾)為全人類在已逐漸不適合居住的地球以外,尋找可供遷徙之地。只是為了完成拯救自我族群的重責大任,庫柏必須放棄與家人在世上共度的時光。 

雖非全然原創,諾蘭卻也因此得以在片中,向諸多他所崇拜的太空電影表達致敬之意。《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必然名列其首,以70毫米(70mm)膠捲拍攝、《星際效應》中前往木星的劇情設定、人工智慧機器人、製作設計師納森克羅利(Nathan Crowley)設計出的太空船形式、穿越星際的橋段和所有太空場景與太空船鏡頭,都令人不自覺聯想到這部經典,就連漢斯季默(Hans Zimmer)兼具哥德式與前衛感的配樂也似乎呼應著該片中的古典樂章。《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是本應執導《星》片的史匹柏代表作之一,雖然史氏因故退出,《三》片主角跟隨神秘指引而發現並參與壯舉的情節,仍被諾蘭引用到本片中。亦為諾蘭畢生至愛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也沒有缺席,除了表現善惡拉鋸的人性角力外,亦暗示般地繼承其人造人的議題。諾蘭在開拍前放給劇組人員看的《太空先鋒》(The Right Stuff,1983)是部取材自美國太空計畫真實故事的電影,諾蘭則塑造出仿效該片的寫實度,並引其對夢想的熱情和執著,作為片中的基調之一。本片其實還能延伸與《飛向太空》(Solaris,1972)對比,例如與索拉力星一樣被海水覆蓋的星球,以及父子/父女密不可分的親情與傳承關係;另外改編自索恩已故好友、同為天體物理學家的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同名小說的《接觸未來》(Contact,1997),其中與本片中相同的蟲洞旅行(Wormhole travel)構想亦正是來自索恩,兩片亦具有相互呼應的角色設定與主題。 

諾蘭自《記憶拼圖》起與攝影師瓦利費斯特(Wally Pfister)合作無間的關係,後因費斯特忙於其首部導演作品《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2014)而中止,諾蘭進而邀來在《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2008)後屢創佳績的荷蘭裔瑞典籍攝影師侯伊泰凡侯伊泰馬(Hoyte van Hoytema),以他一向高度冷冽又饒富詩意的運鏡,與諾蘭碰撞出新火花,甚至將IMAX攝影機改裝為手提式來拍攝室內戲,精準捕捉前半段強納森筆下酷似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的近未來末日氛圍,也精采呈現後半段克里斯多佛想像中的外太空與多次元的壯麗奇觀。 

《星際效應》的卡司也承襲了諾蘭一貫的堅強陣容。除了第六度合作的奧斯卡得主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和再度合作的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在登上奧斯卡影帝前就被慧眼相中的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和兩度奧斯卡入圍的演技派潔西卡雀斯坦(Jessica Chastain)更是一時之選,他們曾演過的《接觸未來》和《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2011)如今看來玩味地像是冥冥中為本片鋪路,加上奧斯卡影后艾倫柏斯汀(Ellen Burstyn)、奧斯卡入圍老將與新秀約翰李斯高(John Lithgow)和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甚至還有跟劇情一樣不容爆雷的「驚喜巨星」。 

藉由向外探索的主題,在令人眼花撩亂的專有科學名詞過後,最終卻回到原點往內尋覓,對人類而言,神祕莫測的不只是浩瀚無垠的宇宙,更是自己的本性與內心,人與人之間的愛,無論遙隔多遠的時空卻仍可能恆久如一,或許才是最大的謎。諾蘭說本片就像是他的前作《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的一面鏡子,這番話在接近片尾時確實能使人體會甚至看見,他留給觀眾無限大思考空間的創作理念也一脈相承。人類能力的極限為何?關於自身存在的解答在哪?人性和宇宙皆如莫非定律(Murphy’s Law),有著終究無法避免的突發歧誤,理性分析到頭來依舊敵不過本能欲望,人類不斷往外追尋完美之道,卻往往在自己心中找到原本看似無解的答案。

全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pchuang&aid=1869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