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5 21:04:02瀏覽5047|回應1|推薦1 | |
瀏覽完教材上的文章,我對張岱的生平感到好奇,究竟是怎麼樣的人生經歷造成他如此不凡的人生觀呢?他又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寫成這部書呢?於是我就上網查找了關於張岱和《陶庵夢憶》的資料,發現近代學者對於他寫這本書的動機,以及寫作當下的心情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我感到十分有趣,有機會去找這部書來讀讀應該能受益良多吧!以下就針對序文以及我較喜歡的兩篇〈閔老子茶〉以及〈西湖七月半〉來抒發我的感想。 〈陶庵夢憶序〉是所有文章中,我閱讀最久也最仔細的一篇,我想,要了解一本書在談什麼,閱讀其自序是非常重要的,自序不僅說明了作者寫作的動機、心情,也是了解作者思想的一個途徑。而這篇自序對整本書的影響更是大,如果沒有這篇序文,那陶庵夢憶就只是一本文學成就高的隨筆類筆記罷了,因為有了這篇序,才使了陶庵夢憶這個書名有了意義。 文章一開頭,作者寫到自己當下的情況,也為寫作動機埋下伏筆。「國破家亡」給人悽慘、兵慌馬亂的感覺,但是書中主人翁的行徑卻讓人感到驚訝,他並非整天哭哭啼啼地悲傷度日,也沒有慌亂得六神無主,更沒有同仇敵愾的復國大志,而是「披髮入山,駴駴為野人。」使得「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我想,他心中應是苦的,才會有接近發狂的舉動,好幾次想自殺,連自挽詩都作了,卻因為「石匱書」未成而放棄,石匱書是明朝的人物誌,張岱在明朝未亡前就開始作了。不論是殉國或是出家,都是在表現對國家的「忠」,而張岱選擇作成石匱書,其情操更是在殉國和出家之上。至於第一段末尾,我想那應是張岱在體驗了繁華盡失、貧窮的隱逸日子最實際的體會吧! 身體上是吃不飽、穿不暖,那麼心靈上呢?第二段一開始就寫出心靈上的依歸是寫作,我想,在生活如此貧脊的情況下,除了對石匱書的責任外,支持他繼續活下去的應該就是寫作和對以前日子的回憶了吧!不過「好弄筆墨」寫得如此輕描淡寫,是因為比起石匱書,描述以前生活的文章便顯得微不足道了嗎?那麼為了能光明正大地懷念以前的生活,懺悔便成了最好的理由,所以以下才用佛家語「因果報應」來做今昔對比吧!雖然表面上是懺悔,但是其實字字句句間流露出對以前日子的依戀,因此也才有這部書《陶庵夢憶》吧!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點,點出了為何書名要用「夢憶」,因為作者覺得過往繁華的生活就好像一場夢,現在夢醒了便「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因為是懺悔、反省,所以使得張岱的回憶便名正言順自由地釋放出來,因為是「憶即書之」所以才「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他這本書的寫作是即興的,是自由自在地讓回想奔馳,也是以「我」為中心,寫「我的家、我的城市、我的朋友、我的所見所聞」,而以「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來做為第三段的結束,給人一種自我解嘲、頗有餘韻的感覺。 第四段延續上一段結尾的語氣,著眼在「夢」上,夢究竟是什麼呢?使人在失敗落魄時,希望一切是一場夢,在成功時,又怕一切是一場夢,也就是夢這種似真似假、若即若離的特質才會如此吸引人,而在夢之神眼中,作夢的人不過是痴人吧! 第五段開頭用「大夢將寤」來暗示人生將盡,而寫作實是雕蟲小技,夢囈呼應夢憶,以下的「邯鄲夢斷,漏盡鐘鳴」不僅指夢醒了,也是指漫漫人生就要終了,充滿了一種淒涼但如釋重負的感覺。但是接下去的文句則表達了雖然夢將醒,人生將盡,這本《陶庵夢憶》卻會永傳不朽。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