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19 11:48:35瀏覽2913|回應0|推薦1 | |
台灣金銀珠寶業發展沿革
台北金銀聚寶協會,除教育業者子弟金工技藝外,也成立劇團,供本業子弟有正當的業餘休閒娛樂,並設有督導小組,每日派員輪流巡視各會員店舖,一則迅速報導行情,二則督促業者金價與成色等之統一,使得本行業營運蒸蒸日上,盛極一時。 惜乎!日本軍閥發動太平洋戰爭,將金銀列入戰略管制物資,同時日本政府為了戰爭需要,下令強制收購民間金飾,我民間金銀收藏因此幾被搜括殆盡,連有名 的金瓜石金礦也被日夜開採一空,所有業者均被迫關門,從業人員紛紛轉業或失業,實為我業界最沉痛、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我業者紛紛重起爐灶,裝修門面,全省復業者漸增,各地也開始籌備組織公會,例如台北市,在次年(1946年),便由賴長生先 生率先發起,集合陳烏龍、許木溪先生等業界先進,籌組〔台北市金銀商業同業公會〕,惜其時戰爭結束伊始,局勢紊亂,物價極不穩定,政府為安定金融,一度禁 止黃金買賣。 1948年4月18日〔台北市銀樓商業同業公會〕正式核准誕生,創始會員只有74家。(這也是台北市金銀珠寶商業同業公會的前身)。時至今日,半世紀 來,這個行業已發展到以台北市、高雄市、台灣省聯合會為首之23個商業公會,全部會員將近5000家,同時每一縣市也成立銀樓職業工會,會員約20000 人,正式進入商業(資方)、工業(勞方)分工合作的局面。
近年來,業者因應不同的需求和整合,以及彌補和協助對公會受到地區、功能、專業或本位等功能上的不足,更成立不少各種性質的協會或學會。 台灣金銀珠寶同業協會就是在這種理念下組成的,這個協會是第一個集合全台灣產、商、學界之佼佼者於一體的組織。其成員包含台灣各商會、工會、各寶石學 院校友會、珠寶設計師等團體之菁英。會員中擔任過各團體理事長職務者就有二十餘人。協會成立的共同目標和使命就是;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協助業者為開創美 好的明天而打拼。 為了使這種歷史悠久的產業能夠突破傳統的各種陋規和限制,金銀珠寶同業們經常聯合各地的商會和工會,屢次向政府爭取改善經營的環境和條件,例如將早先規定 黃金原料的成色標準由875/1000,修改為945/1000成色,再提升到目前的999.9/1000成色。更進一步,促使政府在1988年7月1日 宣佈黃金條、塊、錠、片、幣等原料免除進出口關稅和營業稅,終於為這個行業帶來了更大福利。 在1992年8月1日政府又宣佈廢除"黃金進口及買賣管理辦法",解除了四十年的管制,使業者的經營空間更加遼闊,拓展能力更加堅強。 為使市場自由化及增進業者的競爭力,業者更再接再厲結合一省二市商、工會,主導建議請政府也修訂黃金飾品成色標準,由995/1000以上提昇為 999.9/1000以利開拓外銷市場,並以爭取飾金原料比照黃金條塊免除營業稅為目標,經全國業者的努力,在1997年12月1日頒布實施黃金飾品免徵 營業稅。至此,這個行業終於得到一個相當合理的經營環境。 市場的回顧 除此之外,包括鑽石、紅、藍寶石等未加工之裸石進口稅,也由原來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五逐步降低至目前的零稅率。 七十年來,台灣的金銀珠寶業在先進開拓之下,整個市場漸漸轉型,在1950年代之前這個行業幾乎百分之九十是黃金市場的天下,1960年代由於全民的勤儉 努力,再加上政府"藏富於民"的政策,使人民的年所得日增,消費品味提高,珠寶市場也日漸萌芽,珠寶市場的佔有率便逐年增加,幾乎與黃金並重。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台灣珠寶業界有一批經營外銷的先驅者,在經營珊瑚、台灣玉、珍珠、瑪瑙等半貴重寶石的加工,出口遍佈歐、美、日本,取得極大成果, 使得台灣一度成為半貴重寶石飾品加工的外銷王國,每年由歐美各國下的大量訂單,為台灣外匯存底的增加,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也奠定爾後貴寶石市場發展的基 礎,例如俗稱蘇聯鑽的CZ,台灣更以年產量400噸,外銷全世界,部份供應流行珠寶,其餘供工業用途。同時,業者也因為黃金管制條例的廢除,台灣優良的金 工製品已外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市場的展望 由於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和勞動人口數量及報酬的問題,自從90年代初期,金銀珠寶業界也逐漸把工廠和生產技術 移到大陸,從事黃金鑄造,寶石切割和鑲崁,款式設計和商貿活動,都廣泛的與大陸的廠商合作,在促進兩岸的經濟學習和發展上有莫大的幫助。但因大陸黃金因尚 屬管制品,尚有很多問題未能克服,我們期待未來的開放,能有機會來結合兩岸業者,共同開創黃金製品美麗的明天。 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是台灣金銀珠寶業行業轉型最重要的時期,台灣的業者引進美國寶石學院GIA的鑑定技術,將各種不同寶石的資訊介紹給消費者,許多團 體更有系統的利用寶石鑑定、首飾設計、櫥窗擺設、產品包裝、行銷廣告、珠寶展覽等等提昇業者的方案來教育業者及從業人員。 同時為延續傳統金工手藝的傳承,本人更集合業界與政府勞工委員會所屬北區職業訓練局,合作創辦每期為時半年的[金銀珠寶鑲崁班],為有心學習者及業者子弟,提供完全免費的訓練,以期培訓出新一代技師。至今已有十八期結業,學員約500人,為這個行業注入不少新血。 這些培訓出來的學員中有廖建發先生,曾由本人帶領參加1993年國際技能大賽,榮獲銀牌獎,另外又與GIA數度合作,促使GIA成立台北分校,至今在台灣取得GG學位的業者約400人,他們也成立校友會,為業界提供寶石資訊與鑑定方面的服務。 結論 近年來,台灣黃金業者也注意到市場的轉型;早期消費者以儲蓄的考量來購買黃金條塊和首飾,其首要目的是保值,其次才考慮款式,工資不可以太貴,消費者年齡 層也較高。根據最近資料統計顯示;消費者年齡層逐年下降,年輕的消費者已不把黃金當作保值的公具。而是消耗性的裝飾品,他們不在乎付出較多工資,但注重款 式和品質。雖然飾品使用黃金的重量減輕,但卻因為年輕消費群的加入反而使數量增加。如此良性循環,使得業者為開發和保有市場,更加注重創新款式的設計、品 質的要求、品牌的創立、廣告包裝的搭配、舉辦各種設計比賽,來不斷地尋求新路線、新式樣。 更有新接班的第二代、第三代經營者以結盟方式,集體大量採購來制衡價錢,或訂製獨特商品,以結盟店集體廣告的訴求,來攻佔市場。 台灣年年進口數百噸黃金,除工業用外,其餘都進入一般市場,有進無出,而消費者購買能力有增無減,以貳仟三佰萬人口而言,台灣民間黃金持有量,應名列世界第一,絕不為過。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