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6 15:06:01瀏覽1343|回應6|推薦34 | |
政黨政治在台灣演變成政黨惡鬥,即使像縣市長這種地方選舉,也總是被解讀成藍綠對決,選舉的輸贏成了政黨的輸贏,選舉的主角是兩黨的主席,各縣長候選人反倒像是政黨操縱的傀儡。 其實這次的選舉,輸贏也不過是宜蘭一縣之差,但是被操弄出的解讀卻是千奇百怪。 民進黨贏了宜蘭縣,就成了全黨的勝利、蔡英文的勝利,彷彿其他13縣的落選都不算失敗。 國民黨輸了宜蘭縣,竟成了馬英九執政的危機,卻沒人探討呂國華是否政績不彰,讓人納悶過去四年在宜蘭執政的到底是呂國華還是馬英九? 美國是兩黨政治最成熟的國家,兩黨的對抗也經常是壁壘分明,但是在許多的地方性公職人員選舉卻是採用『超黨派』(non-partisan) 制度。以德州為例,所有城市市長的候選人都不必經過政黨的初選,選票上也不公佈各候選人所屬的政黨。 由於不須經過政黨初選,同一政黨出現好幾個候選人互相競爭的情形經常發生,候選人完全依據自己的人脈和實力競選,選民則依自己的喜好選人不選黨,如此一來,政黨在地方選舉中運作的空間變小,有時候甚至要保持中立,政黨對決的戲碼就不容易出現。 要改變台灣當前這種『政黨萬能、主席英明』的扭曲政黨政治、遏止政黨惡鬥無限延伸到地方,或許可以參考美國在地方選舉中採取的『超黨派』制度。畢竟地方縣市首長最重要的職責是專注於地方建設及民眾每天的生活起居所需,至於那些政黨的理想口號,或是國家未來前途,還是交給中央級的官員和立法委員袞袞諸公去煩惱吧!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