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自然的採花使者
2010/06/04 15:27:11瀏覽2157|回應5|推薦40

你知道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喝的一杯咖啡可是數十隻蜜蜂辛勤工作的結果哦。

如果沒有這些小蜜蜂嗡嗡嗡地不停穿梭,現代人想要在早晨來一杯咖啡醒腦,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採蜜的工蜂 >
工蜂從出生後第21天起開始採蜜。 這是工蜂所從事的最後一項職業。 我們可以看到,從春到秋都是工蜂在花間翩翩起舞採蜜,直到死亡:不是在蜘蛛
網上喪命,就是成為鳥類的口中食。 在勤勞的一生中,工蜂每飛行1000米要消耗0.5毫克蜂蜜,它們在飛離蜂巢前就作了儲備。 每隻工蜂—生中只光顧一種花,而且只帶回一種收穫:花蜜、花粉、蜂膠或水。 水是蜂巢所必需的,用來稀釋蜂蜜。 也用來蒸發以降低蜂巢溫度。 另外幼蟲也要喝許多水。


< 吮吸花蜜 >
花蜜是一種甜蜜蜜的溶液,含有礦物質和芳香物質。 花蜜是花朵的蜜腺分泌的蜜蜂鑽進花朵採蜜,使用6.5毫米長的吻管吮吸花蜜,吻管的末端是一
片小巧的舌頭(長2毫米)。 蜜蜂把吸取的花蜜儲存在嗉橐裡,嗉囊能容納75毫克寶貴的花蜜。 以採苜蓿花蜜為例,為裝滿嗉囊,一隻蜜蜂需要採集1000—1500枚花朵。 蜜蜂還需添加返程時水解糖分的物質:這是釀蜜的開始。 回巢後,採蜜工蜂便將收穫品交給儲藏工蜂。 一隻蜜蜂要往返2萬—10萬次方能採集到1000克的花蜜。


< 採集花粉的工蜂 >
另有一批工蜂專門從事採集花粉的工作。 花粉是雄蕊產生的成千上萬的微小顆粒。 從某種意義上說,花粉顆粒就是花朵的精子,是要撒落到另一朵花
的雌蕊上的,以保證物種繁殖花粉顆粒是幼蜂不可或缺的糧食。 工蜂在採集花粉時用大顎撕裂雄蕊,再吐出離巢前裝入嗦囊的蜂蜜混合形成小球狀在飛行時,工蜂借助後足末端的櫛將花粉球裝入後足上端的花粉籃。 它還使用6條足收集身上沾的花粉粒。 工蜂以極快的速度做上面2個動作,人類的肉眼根本無法看清。 滿裝的花粉籃就像是足端懸掛的小口袋,重達50毫克,與其自身體重(約83毫克)相比簡直是巨大的重量。

另有一些工蜂採擷蜂蠟。 蜂蠟是自楊、柳樹和栗樹等樹木的葉芽上覆蓋的物質。 蜂蠟與工蜂的唾液以及花粉混合。 變成堵塞蜂巢裂縫、修理蜂房的塗
料,也用作被殺死的入侵者的防腐劑。


< 蜜蜂消失重創美國蜂農 >
美國農業部官員凱爾‧雷克斯羅德(Caird Rexroad)指出,美國各地的蜜蜂養殖業者所報告的蜜蜂不明消失比例從30%到90%。巨大的蜂群損失不僅令
蜂農欲哭無淚,而且也嚴重威脅到以蜜蜂授粉為主的美國農業。

據《美國之音》(VOA News)報導,美國中部鄉村地區的養蜂業者正在探討蜜蜂數目大量減少的原因。養蜂人哈肯伯格(David Hackenberg)說,他在佛羅里達州坦帕附近擁有的一座養蜂場,在幾個星期之內,損失了多達2/3的蜜蜂,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哈肯伯格指出,以往偶爾也曾見過蜂群消失的情形,但奇怪的是這次蜂房裏都是空的,附近也找不到蜜蜂的屍體,看起來就像是有人把蜜蜂一掃而空。

尼加拉瓜瀑布地區蜂農協會(Niagara Beekeepers Association)主席杜柏諾George Dubanow)表示,當地約80%至90%的蜂農今年都遭受到慘重損失。他說,往年平均只有10%至20%的蜂農遭受損失。由於美國蜜蜂自2006年起大量死亡,為了農作物授粉,被迫改自新西蘭進口用於重建蜂巢的蜂后,而導致進口蜜蜂的價格急劇上揚。

養蜂專家表示,冬天過後,蜜蜂原本就會有一定比率的死亡,這屬於自然淘汰,平均來說,會有20%蜂農遭受損失。若一旦遭受損失的蜂農超過20%,情況可能就有異常。5月份正值花粉傳播季節,尼加拉瓜瀑布地區的果農,正焦急地向其他地區的蜂農借用蜜蜂來傳播花粉。如果沒有蜜蜂傳播花粉,今年的果實收成將受到嚴重影響。


< 歐洲蜜蜂無預警失蹤 >
繼美國之後,緊接著在遠隔大西洋的歐陸也發現了蜜蜂突然大量消失的現象,甚至連英國也開始出現。英國養蜂業者發現,在沒有疾病等明顯原因的情
況下,大量蜜蜂捨棄「家園」而去。

蘇格蘭養蜂人協會(Scottish Beekeepers Association)第五分會的賈尼斯‧弗內斯(Janice Furness)說,蜜蜂有時候會在秋天離開蜂巢,遷徙到別的地方去。但在2007年出現大量的遺棄蜂巢現象,則是極端罕見的。

賈尼斯指出,他們發現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蜂群本來好好的,才過了一個星期後,整個蜂巢就忽然淨空,裡面並沒有留下太多死蜜蜂。而最詭異的是,離開的蜜蜂們居然遺棄了還沒有發育成熟的蜜蜂和蜂卵,這完全違背它們哺育幼蜂的本性。

在德國、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蜜蜂失蹤現象似乎也在迅速蔓延中。西班牙目前已有報告顯示數千個蜂群失蹤,瑞士也大約有40%的蜜蜂失蹤或死亡。

加拿大安大略省尼加拉瓜瀑布地區,今年以來,也突然發生數以百萬計的蜜蜂死亡,引起地區蜂農的憂慮。在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匹特草原(Pitt Meadows)經營7年養蜂場的林華榮博士,具昆蟲學養蜂專業,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與美國此次蜜蜂大批死亡現象相比,加拿大的情況要好的多,在4 月底媒體報導的加國蜜蜂業損失80~90%,事實上這個數字只是個別蜂場出現的情況,大部份地區沒有這麼嚴重。如在阿爾伯特省,蜜蜂的死亡數量平均在 50%左右,而在卑詩省,蜜蜂的死亡數量也只是比往年的平均數量稍高,約在20%左右。


< 蜜蜂為什麼消失>
氣候暖化常被用來解釋台灣各地頻傳大量蜜蜂消失的原因。(Dreams Time)
世界各地發生了一連串的蜜蜂失蹤現象,令蜂農與科學家百思不解。如果這些蜜蜂是因農藥中毒或在寒冷的天候下死去,它們的屍體應該會出現在蜂箱
周圍。如果是遭遇天敵(胡蜂或虎頭蜂)的攻擊,也會在授粉區發現它們的殘骸。如果它們是因為受到什麼威脅而逃走,以它們戀家的特性,也絕不會單獨將蜂后與幼蜂留下,因為工蜂若不歸巢,留在巢內的蜂后和幼蜂都會餓死。

科學家們將這種蜜蜂大量失蹤卻找不到屍體的現象稱為「蜂群衰竭失調」,有關蜂群衰竭失調的原因推論極多,但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撐。其原因有營養失調、基因改造作物、電磁輻射、殺蟲劑或農藥、病毒與真菌、氣候暖化等,都可能成為蜜蜂可能的潛在「殺手」。然而直至今日,依然沒有人能夠肯定說出蜜蜂失去方向感、無法回巢的確切原因。


< 神經中毒 >
加拿大安大略省養蜂專家杜森(David VanderDussen)推測,美國成年蜜蜂消失的原因可能與神經中毒有關,而導致蜜蜂神經中毒的最可能原因又與
殺蟲劑使用有關。杜森經營的蜂蜜公司目前正接受安大略省政府委託,研製一種可以抑制蟲害,又不傷害蜜蜂成長環境的產品。加拿大方面的專家群,對於造成蜜蜂失蹤現象的諸多揣測,認為可能是殺蟲劑過度使用的結果。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的昆蟲毒理學家克裏斯‧莫林教授(Chris Mullin)似乎也支持這項說法,並做出了推測:蜜蜂最可能的致死原因是植物中存在的一種特殊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夠經過植物的整個循環系統,傳遞到植物新長出的葉子或花朵裏,而蜜蜂在採蜜時遭到了這種特殊物質的感染。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殺蟲劑就是這種可以在植物體內暢行無阻的化合物,農民通常使用這類化學藥物滅除農作物害蟲,預防白蟻、保護高爾夫球場草地等。

目前在歐洲和美國應用最廣泛的新菸鹼類殺蟲劑是「益達胺」(imidacloprid)。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法國科學家已經發現,益達胺雖然不會導致蜜蜂死亡,但是會傷害蜜蜂的神經系統,導致蜜蜂迷失方向、無法回巢,最後在寒冷的戶外死去。


< 營養失調 >
天生萬物,自有其不可思議的相輔相成作用,彼此互相關連也互起影響,蜜蜂在人類食物鏈上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它們是上千種
水果、蔬菜、鮮花和穀物的主要授粉工。有鑑於此,2006年底美國科學院研究報告指出,美國農業過度依賴蜜蜂,希望可以引進更多的科學技術來解決此一問題。

事實上,近幾年來,蜂群一直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蜜蜂從大自然的採蜜工轉型成替人類服務的授粉工,一年到頭被蜂農裝在大卡車上輾轉各地進行有償授粉與生產蜂蜜,這著實讓蜜蜂疲累不堪。為了讓蜜蜂有體力幹活,養蜂人用人造養料、能量飲料和高機能食品的混合物來餵養蜜蜂,但這些不自然的添加物都可能會對蜜蜂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事實上,蜜蜂最天然營養的食物是它們的蜂蜜,並非這些營養劑。

此外,有些養蜂場為了避免蜜蜂生病,讓蜜蜂吮吸多種抗生素以抗拒感染,但卻因此干擾了蜜蜂內臟裏的天然細菌。這些細菌的作用是協助把花粉發酵,製成蜂群食用的食物。一些科學家認為,缺乏天然食物並非蜜蜂失蹤的主要原因,但是人造食品、基因改造作物到底有沒有害死蜂群,值得進一步研究。


< 病毒與真菌 >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份宣佈,他們已經找到引發這場蜂群消失的可能致病因子:東方蜂微粒子蟲(Nosema ceranae)。微粒
子蟲是一種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寄生在昆蟲和魚類體內,已知有50多種。蜜蜂微粒子蟲寄生於成蜂的消化道,罹病蜂往往因消化不良、營養不良而死去。不過領導研究的加大生物化學教授狄瑞西表示,這項發現仍屬初步階段,研究人員採樣的罹病蜂只限於麥瑟德郡的勒格蘭德一地。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昆蟲學家考克斯‧福斯特(Cox-Foster)正率領一個小組調查蜜蜂失蹤的原因。他們從病蜂體內發現到好幾種不知名的微生物組

織,這意味著蜜蜂的免疫系統由於某種原因而遭到了弱化。他們還在這些蜜蜂的體內發現了一些真菌,在人類愛滋病患者的體內,同樣也能發現這種真菌。對此,福斯特認為這很不尋常。他強調,東方蜂微粒子蟲可能只是許多病因之一,目前尚不能排除殺蟲劑、食物來源等因素的影響。


< 氣候暖化 >
關於台灣宜蘭地區數百萬的蜜蜂消失,中興大學退休講師陳昭鈞懷疑,蜂群消逝與氣候暖化、蜜蜂導航系統錯亂有關。他說,每隻蜜蜂身上都有導航系
統,蜂箱或蜂巢對於蜜蜂而言就好比是塔台或燈塔。曾在興大講授蜂群管理學、養蜂學的陳昭鈞指出,蜂群外出採蜜,會利用太陽的偏極光或地表地形、地物去判斷;國外研究出蜜蜂體內有類似磁鐵的礦物質,像指南針,能指引蜜蜂返家。

陳昭鈞認為,蜂農放置蜂箱時,會避開施灑農藥的果園區與電磁波的干擾區,這兩者引發蜂群失蹤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但近來天熱,有時突然雷雨交加,氣候變化兩極之下,容易誤導蜜蜂判斷,打亂它們的導航系統,使蜂群的活動作息受到衝擊。他希望蜂群大批消失只是個案,否則對生態環境將是重大警訊。

氣候暖化似乎是最常被用來解釋台灣各地頻傳大量蜜蜂離奇失蹤的原因。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陳裕文也表示,氣候暖化會造成蜜蜂生理時鐘大亂,壽命變短;但也不排除暖冬花開的特別茂盛,蜜蜂忙著採蜜,體力不勝負荷,導致過勞死亡。


< 電磁輻射 >
電波會干擾蜜蜂的方向判斷。(Dreams Time)德國藍道大學(Uiversity of Landau)的研究人員發現,蜜蜂若靠近電線,行為就會改變。一項規模有限的新研究顯示,蜂巢附近若有手機,蜜蜂就會
拒絕回去,顯示手機也可能是造成蜂群崩解失調的原因。科學家分析說,手機發出的輻射會擾亂蜜蜂的導航系統,使這些戀家的蜜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昆蟲生態學家巴倫鮑姆(May Berenbaum)認為,蜜蜂的失蹤顯示其定位和導航功能遭到破壞。針對手機電波的干擾因素,科學家在美國幾個州已經發現,大量頻繁使用手機的地區,與發生大量蜜蜂棄巢不返的失蹤情況有關(以生物常識判斷,蜜蜂返巢是以其本身的電波為判斷方向依據,其受手機電波干擾的可能性相當大)。

蘇格蘭養蜂人協會第五分會的賈尼斯‧弗內斯表示,他的一位養蜂朋友就堅持認為,這和手機輻射有關,因為蜜蜂對於這種輻射是非常敏感的。


< 蜜蜂不可能全部消失 >
寄生性蜂蟹 吸食蜜蜂蛹期、幼蟲期之體液,導致成蟲發育不良,甚至死亡。對西洋蜂之危害尤烈。
何鎧光係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從事蜜蜂研究超過35年。以他多年養蜂經驗來看,蜜蜂族群因季節更迭而產生之消長本屬常態;條件合宜,則大量繁殖
,而外界環境惡化,如食物不足、氣候反常、病蟲害肆虐、蜂場管理不佳、農藥中毒等等,都可能使蜜蜂大量減少。

病蟲害多半有癥候,過去蜜蜂研究最重要之課題首推病蟲害,諸如微粒子病、螺旋菌質病、白堊病、美洲幼蟲病、寄生性蜂蟹 ,及近年來發現之小RNA病毒等等。由蜂箱中死亡個體可追查出原因,而沒有回巢,死在野外,則較難掌握。根據許多可靠之文獻報導,農藥施放影響蜜蜂生理狀態,導致其無法正常回巢是較為可信的推測。

蜜蜂之授粉與否影響收成2至3倍,蜜蜂之重要性不言可喻,故加強各類蜜蜂病蟲害之防治、妥善照顧蜂群,如注意調節蜂室內之溫度、濕度,注意蜂室內之清潔維持,隨時移除病蜂,避免疾病擴散,保護蜜蜂不受其天敵(虎頭蜂)攻擊,維持其蜜源充足(廣植花、果),施放農藥期間特別隔離蜂群,免遭毒害:還有,人工培育、繁殖、馴化有助溫室、網室授粉之新蜂種等等,對提高蜜蜂的存活、繁殖率,都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蜜蜂在學術、經濟、生態上的重要性,全世界都重視,目前全球以蜜蜂為專門研究對像之雜誌超過100種,論文每年1,000餘篇。至於「萬一蜜蜂哪天都消失了怎麼辦?」何教授樂觀地表示,「應該不太可能。」蜜蜂在全球光人工繁殖數就有6,000~7,000萬群,不含在內的野生棲群亦不在少數,即使有一定比例之個體減少,亦不至造成太大衝擊。

問題發生,就該積極探討,改善肇因;蜜蜂是環境適應力頗強之生物,大自然亦有一定循環之理,問題遲早會克服的。何教授最後呼籲社會大眾多重視、愛用蜂產品,使大地一片欣欣向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才是所有生命的最大福氣!

大量蜜蜂神祕消失,這種被命名為「蜂群衰竭失調」的現象在全球引起關切。相關人員紛紛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台灣國立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副教授及農業推廣教授陳裕文,在蜜蜂領域裏鑽研20年,也著手研究蜜蜂神祕消失的現象,初步發現新型農藥對蜜蜂確實造成影響。

< 農藥對蜜蜂的影響 >
陳裕文表示,蜜蜂神祕消失的現象,最早發現於歐洲,5、6年前法國已有相關報導,本來滿箱的蜜蜂,一星期後只剩一半。
他說,蜜蜂分為內勤蜂和外勤蜂,內勤蜂負責蜂巢內的工作,都是比較年幼的蜜蜂;外勤蜂則是比較老齡的工蜂,負責野外採集食物的任務,但這些外
勤蜂出門工作後,都消失沒有回巢,使得蜂巢內只剩下內勤蜂與嗷嗷待哺的蜜蜂幼蟲,蜂群因而面臨崩解的危機。

蜜蜂神祕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陳裕文表示,目前比較明顯的證據顯示,蜜蜂神祕消失與新型農藥有關。他說:「以前的農藥有些因對哺乳動物的毒性太高而禁用,有些則因害蟲產生抗藥性而效果不佳。新的藥劑講究對哺乳動物毒性要低一點,對昆蟲藥量少而有效。」

他說,現在有一種新型的農藥,植物被噴灑後,會經由葉面吸收,整株都有毒性。這種藥如大量施用,果樹被噴藥後,經過一段時間,農藥的殘餘量可能慢慢減低,蜜蜂在低劑量時吸到花蜜,很可能會記憶力喪失,影響到它的定位飛行,造成迷航現象,回不了家。

陳裕文說:「還有一種藥是昆蟲的荷爾蒙,會干擾昆蟲的生長,對蜜蜂很危險。」台灣的農藥管理法規定,用在蜜源植物的農藥要先測試對蜜蜂的毒性,如果太強就不予核准。測量方法是把蜜蜂的成蜂抓來,將藥滴在蜜蜂胸部,看它24小時的急毒性。

但荷爾蒙對蜜蜂的影響是漸進的,並不會立即致死,而且主要是對幼蟲的生長造成影響,因此,以成蜂的急毒性高低來評斷這些新型農藥的毒性,有待

商榷。未以蜂群的角度考量,無法評估農藥對於蜂群的影響。


< 吸食新型農藥的實驗 >

就蜜蜂神祕消失的問題,陳裕文教授和臺灣大學昆蟲系楊恩誠教授,已於去年底向農委會提出研究計畫,也於今年初通過開始執行。
他們的實驗如後:準備糖水吸引蜜蜂來吸食,然後把蜜蜂抓來做記號,放走後,它會回去把糖液吐出來,交給內勤蜂處理,大約5分鐘後,它會再度回
來;其後,在糖水裡加進新型的農藥,蜜蜂吸食後,就沒再回來或很久後才回來。實驗的劑量越高,回來時間越慢;劑量如果過高,蜜蜂就再也沒回來

陳裕文認為,新型農藥的實驗顯示確實對蜜蜂造成影響。他推測,可能是農業面積廣大的歐美,全面性大面積噴灑新型的農藥,致使大量蜜蜂神祕消失。不過,陳裕文特別強調,因為這種新型的農藥毒性比較低,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消費者不必因此而恐慌。


< 大自然最重要的採花使者 >
蜜蜂神祕消失,除了沒有蜜蜂產品外,沒有蜜蜂授粉是最嚴重的問題。蜜蜂在生態裡就是扮演一個授粉者的角色,它身體的構造及習性皆為傳遞花粉而
來,如身上的絨毛會讓它在花叢中沾到很多花粉粒。

蜜蜂堅守與花朵間共同演化的使命,一次只採一種花,包括吸花蜜、採花粉,即使旁邊有盛開的其他種類花朵,蜜蜂也不會對其青睞。有些訪花昆蟲是屬於破壞性的傳粉,如金龜子主要是為了吃花粉,會破壞花朵。而蜜蜂幫花兒授粉,不會對花造成傷害。

據美國農業部資料,由昆蟲授粉的植物佔人類食物的三成,其中八成的授粉工作由蜜蜂完成;美國人的飲食,1/3都與蜜蜂有關。陳裕文教授表示,台灣的蜜蜂產業看起來不是很大,蜂產品的年產值才6、7億元;用蜜蜂幫作物授粉所得到的間接產值,可達100多億元,在農產品裡僅次於水稻。

美國農業面積大,農民大都是租蜜蜂來授粉。台灣網室栽培的高經濟作物——通常是瓜類,其種子多,要充份授粉才能長出品質優良的瓜果,而網室的搭建阻隔了昆蟲,包括蜜蜂,因此農民會購買蜜蜂來授粉。對於網室以外的陸地栽培,農民買蜜蜂來授粉,也有所幫助。


< 遊牧式養殖避開危險 >
農藥噴灑或工業污染等對環境的破壞,正逐步威脅蜜蜂的生存空間。台灣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長吳登楨認為,這對野生蜜蜂有絕對的危害,
但有「遊牧民族」之稱的台灣蜂農,大多選擇避開可能有危害的農作區,帶著蜂箱去追逐有花、有食物的安全地帶,這對環境品質要求高的蜜蜂,確實是一種保障。

以採蜜為主的亞洲地區,因蜂農遷移蜂箱於不受污染的蜜源植物區,因而沒有發生「蜜蜂消失」的怪異現象。而歐美國家以媒介植物授粉為目的的養殖,蜂農勢必將蜂箱趨近於指定的農作物區,這樣就把蜜蜂送入居民的生活區域、使用藥物及環境遭到破壞的地區,因此對蜜蜂的生存造成莫大的危害。

吳登禎進一步指出,對藥物相當敏感的蜜蜂,在進行採集工作中,只要含一點點藥成份,就能感受到而避開,但較輕微、慢性的部份有可能小比例地被帶回巢中。而被檢驗出藥物反應的相關產品,大多是蜂農治療蜜蜂疾病的殘留藥物比較多,由環境因素引起的藥物反應比較少。他鼓勵蜂農以有機物質代替藥物做防治,才不致有化學物質殘留問題。


< 蜜蜂是咖啡授粉的最佳紅娘 >
如果票選對人類最有益的生物,蜜蜂必然會獨佔鰲頭,科學家跟農夫也一定毫無異議地舉雙手贊成。這小小昆蟲從早到晚辛勤工作,可不是只為了提供
人們芬芳的蜂蜜而已,在它們每天拍打小翅膀進行驚人的旅程之際,也同時對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醫學研究,對生存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而近期有關蜂膠治療效果的證實,也讓醫學界對於蜜蜂生產的天然抗菌及消炎成份感到驚訝。蜂膠已經成了目前最炙手可熱的養生保健成份。

< 咖啡樹的紅娘 >
過去認為咖啡是自花授粉,而非透過昆蟲授粉。巴拿馬的史密森熱帶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昆蟲學家羅畢克(David W.
Roubik)經5年研究,在2002年推翻了以往認為咖啡不需要昆蟲授粉的說法。他針對入侵巴拿馬的非洲蜜蜂,進行五年的追蹤研究後,結論是,要提高咖啡產量,首必須保護蜜蜂的棲息地。

凶悍的非洲蜜蜂在1985年入侵巴拿馬,並且很快地肩負了附近海拔1,500公尺的咖啡作物的授粉任務。羅畢克把數十株咖啡樹包覆細網隔絕授粉昆蟲,以比較風與蜜蜂的授粉差異。結果發現,蜜蜂授粉的咖啡樹所結出的果實又大又結實。另外,他也發現,採高密度精耕咖啡的國家,雖耕種面積增加,但收穫率卻不如預期。這項結果讓羅畢克確定,授粉者的自然棲地與咖啡產量之間具有直接的關係。

美國在後來的研究也證實,保護熱帶地區叢林,確實有益鄰近地區咖啡園的咖啡生產,因為野生蜜蜂由叢林飛至咖啡園授粉,確實能增加咖啡的產量及提高咖啡豆的品質。

曾進行相關研究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史丹福大學及堪薩斯大學等研究單位的人員表示,咖啡是具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是開發中國家出口價值最高的農產品之一,全球約有2,500萬人從事咖啡產銷的工作,而「咖啡的生產地通常位於地球生物最多樣性的地區」(如非洲及南美洲)。因此,如果能妥善保護蜜蜂的棲息地,除了咖啡農可以獲得蜜蜂授粉及其他好處,也可以保護地球上某些生物多樣性及森林。

這些研究單位依咖啡樹與野生叢林之距離,計算該樹咖啡豆的生產狀況時發現,如果在半哩內有熱帶叢林存在的話,經由野生蜜蜂授粉,可提高約20%的產量。而咖啡樹如由熱帶叢林而來之野生蜜蜂授粉,可減少約27%不良授粉而提高咖啡豆品質。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rdenhouse588&aid=4096860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11:51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康活 犀利 剪刀 兩用比價

 回應文章

jenniferlee...祝您幸福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每一口蜂蜜水.....
2010/06/06 05:11
都值得感恩.....
這資料收集得真豐富!
再次思考....蜂蜜的來源....
真值得深深感謝大自然的一切......
劉爸植物園(gardenhouse588) 於 2010-06-06 21:09 回覆:

謝謝你來訪....有空再來逛逛哦!!

祝你天天平安 . 健康 . 凡事順利~


魔鬼ㄅㄚˇ拔~食玩趣記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養蜜蜂
2010/06/05 15:06
要逐花蜜而居
劉爸植物園(gardenhouse588) 於 2010-06-05 19:34 回覆:

謝謝你來逛逛..

祝你健康快樂~


iv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06/05 07:16

我家附近有很多種蜜蜂 每隔一段時間 地上就死了一堆

我發現 是附近農家噴撒農藥耶

連麻雀都死在田附近 有時一天看到好幾隻麻雀呢

大家都說是暖化 怎ㄇ沒有人說是要噴太多....

劉爸植物園(gardenhouse588) 於 2010-06-05 19:31 回覆:

現在地球暖化,每個植物大部份都需要噴農業才能生存..

因為蟲蟲太多了~農民噴了農藥之後,果實開花就有毒.蜜蜂摘蜜之後就中毒死亡.

鳥類也會吃果實和蟲蟲,也一起中毒死亡.

所以建議大家還是用有機的,看到蟲子用剪刀剪成兩半.如果粉末類的蟲子可用水柱噴.離開樹葉.粉末的細菌自然會死亡.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蜂族的浩劫
2010/06/04 20:42
這是您又一篇精實有趣的研究介紹, 比 Discovery 兩年前的報導更深入廣泛。蜜蜂傳粉, 看似自然, 卻肩負植物間的媒介。 日本有些地域也面臨這個問題, 所以出現機動的養蜂人家, 卡車載運箱箱蜂屋, 來到小鎮、山村、連瑣大溫室, 放蜂索蜜, 照天計價, 兩相得利。
劉爸植物園(gardenhouse588) 於 2010-06-05 00:08 回覆:

養蜂的人是很辛苦的,他們到處去打聽哪裡有蜜可以採( 按季節哪一種果樹會開花)

養蜂的人就會把他們的蜂箱運到開花的樹底下, 例如龍眼蜜是在三月份開花.二月份的時候,就會把蜂箱幫到樹底下,等到龍眼開花將近快結束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採蜜.

所以我們吃蜂蜜要感恩那些養蜂的好朋友~

祝他們養蜂有成大豐收~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推薦
2010/06/04 20:39
親愛的劉爸:

一定要幫您介紹好朋友
http://blog.udn.com/fan0522/3698577
這是晨曦姊姊的部落格

您看網路多奇妙
可以遇到風格相似的好朋友耶!

晨曦姊姊拍了很多很多的好相片
你們可以結拜一下了

奈米小茵祝福您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