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念與安忍
2012/09/12 09:35:06瀏覽113|回應0|推薦1
心念與安忍

容易發怒,乃薄福相

韓忠獻公曾經說:「無論遇到君子或小人,都應當誠懇地對待他們。當我們確知對方是小人,只要淺交就行了。」

一般人對於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來,好讓大家斥責他,只有韓忠獻公不這麼做。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詐,然而,他卻時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現難看的臉色。

《尚書》說:「必定要有容納的雅量,道德才會廣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辦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如果遇到一點點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稱心的事情,立即氣憤感慨,這表示沒有涵養的力量,同時也是福氣淺薄的人。所以說:「發覺別人的奸詐,而不說出口,有無限的餘味!」(《德育古鑒》第127頁)

謙卑柔和,大器晚成

從前有一位謙厚的人,姓王名昶。他把哥哥的兩個兒子取名為「默」、「沈」,而把自己的兒子命名為「渾」、「深」,並且告誡他們:「我給你們取這四個名字,就是要你們顧名思義,不要違背謙卑的德性。所有急速成長的事物都會很快滅亡,大器晚成的人則常能安享終年。早晨開花的草本植物,到了傍晚便已凋謝;長青的松柏,到了寒冬,還是不會衰敗。所以君子戒強出人頭地和鋒芒太露。如果能以受冤屈為伸直,以謙讓為獲得,以柔弱為強盛,則很少會沒有成就的。」(譯自《庸行編詒謀類》《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第30頁)

宰相肚裡,可以撐船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當宰相時,有一位很狂的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文靖公的缺點。

李文靖公謙虛地道謝:「等我回家後,再詳細閱覽!」

書生大怒,立即責罵李文靖公說:「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咎辭職,讓位給別人,妨害賢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慚愧嗎?」

李文靖公馬上一再恭敬地說:「我屢次求請辭退,無奈皇上沒有允許,所以我不敢走!」

李文靖公跟這位書生談話,始終沒有發脾氣或忤逆的意思。(《德育古鑒》第127頁)

忍受橫逆,奇妙良方

薛文清公曾經說:「辱這一個字最難忍受。自古以來,有許多豪傑之士多敗在這裡!」

王昶告誡兒子說:「別人抨擊我們,我們應當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們自己有可被攻擊的行為,那麼別人就說得很恰當了。如果我們沒有他所說的缺失,那麼他就是在妄語了。對方批評得當,則對他沒有傷害;對方妄語,則對我們自身沒有傷害,我們又何必去報復呢?」所以忍辱的要領在自我反省。

陸文定公說:「當對方無理抨擊我們時,如果他比我們賢能,則我們應當逆來順受,等他自己覺悟。如果對方跟我們自己差不多,比較嚴重的抨擊,我們就透過理智和反省來排遣;比較不嚴重的抨擊,我們就運用感情來寬恕他。如果對方不如我們,我們就原諒他的經驗不足。」這種忍辱的要領在於了解別人。

從前的賢人說:「當別人忤逆我們時,只要靜靜地省思片刻,便可以達到順境和心胸開闊的境界。」所以少陵的詩說:「忍過事堪喜。」這就是忍受逆境的方法。

鄭孟發說:「別人無理找我們麻煩,就好比行走在草莽中,衣服被刺上荊棘,我們只好放慢腳步,緩緩解開荊棘而已。」雲遊齋錄記載:「凡是遇到橫逆,先要想想我為什麼會遭到橫逆,隨後再思考我處理橫逆的方法。平心靜氣,不要憤怒,便可以消除災患和遠離凶禍了。」這是處理橫逆的要領。

如果我們能融會貫通以上數則格言,則待人處世便沒有什麼困難了。(《德育古鑒》第128頁)

從容婉轉,退還重禮

鄭曉當文選時,鄉里有士官以金首飾贈送他。對方將金首飾裝在一個竹器底下,然後再覆蓋上茶葉。

鄭曉以為是竹器只裝茶葉就接受了。鄭夫人拿到禮物後,用手一撥,發現金首飾,便敲擊木梆子告訴鄭曉先生。

鄭曉不動聲色,把茶葉整理好,覆蓋在竹器上,完好如初,走出來召喚那位士官,並且說:「我起初以為家裡的茶葉用完了,所以接受您的禮物。剛才我到廚房問我太太,才知道家裡還有許多茶葉,我的心裡非常感謝您的一番好意!」

說完,鄭曉便將竹器交還士官,請他帶回去。

清白的人極易變得苛刻,廉潔的人多半愛好名譽。鄭曉不但沒有這兩種弊病,而且歸還禮物時又能從容安詳、謙遜委婉。使我們反倒覺得楊震所說的四知,太過直而沒有幽默感。(《德育古鑒》第134頁)

處處讓人,替人設想

楊翥,字仲舉,仁厚老實,對於別人所難以忍受的事物,時常處之泰然。

隔壁鄰居蓋房子,屋檐下的瓦片掉落在他家的屋頂,家人感到頗為憤慨,他卻說:「沒關係!反正最近大多是晴天,很少下雨嘛!」

鄰居生子,他怕自己所騎的驢子鳴叫驚嚇到嬰兒,便賣掉驢子出入用步行。

祖先的墓碑被農夫的兒子推倒了,看管墳墓的人員趕來告訴他。他問:「那一位孩子有沒有受傷?」

看管墳墓的人員回答:「沒有!」

楊翥說:「太幸運了!你去告訴那位農夫好好愛護孩子,不必擔心!」

有人侵佔他的土地,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過來一些也沒有什麼妨害!」

他曾經夢到自己吃別人兩個李子,醒來以後,他頗感內疚地說:「我一定是白天求利和想占別人便宜的心太重,所以才會做這種夢!」

說完,他絕食三天。(《德育古鑒》第133頁)

寬恕他人,了無痕迹

劉寬,字文饒,性情仁厚寬恕。縱使事情倉卒緊迫,也從未疾言厲色。

有人遺失了一頭牛,認為劉寬所騎的那頭牛就是他走失的,劉寬不說半句話,從牛背下來,步行回家。

不久,對方找到遺失的牛,將錯認的那頭牛送還劉寬,並且向劉寬謝罪。

劉寬說:「很多事物非常類似,難免會辨認錯誤。還要麻煩您送回來,怎麼反而謝起我來呢?」

有一天,他穿好衣裳要去早朝,婢女端來一碗羹,不小心弄髒他的朝衣。

他的態度十分從容、平靜,連臉色也沒有改變。他緩緩地說:「羹燙到你的手了嗎?」

後來他當上侍中的官職,皇上封他逯鄉侯。

若是以寬恕待人,而使人慚愧,感到無可容身,其實,這並不寬厚。劉寬的一舉一動,處處替人設想,幫人開解困窘的局面,做得非常自然和平常,完全沒有感覺到別人的不是,所以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來源:佛門網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lawala&aid=68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