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唐盛世丹青中的佛國與地獄
2012/05/14 09:20:03瀏覽357|回應0|推薦0

大唐盛世丹青中的佛國與地獄

道子《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為紙本手卷,縱35.5釐米、橫338.1釐米,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此圖意象繁富,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畫法技藝高超、想像奇特,令人神馳目眩。畫卷中人物神情動作、鬼怪、神龍、獅象等都描繪得極富神韻,略具誇張意味的造型更顯出作者“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藝術追求和藝術趣味。

 

圖分兩段,前段描繪天王送子的情節,後段描繪釋迦牟尼降生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前段圖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視奔來的神獸,一個衛士拼命牽住獸的韁索,另一衛士拔劍相向,共同將其制服。天王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後段圖中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隨,侍者肩扇在後。整幅作品中激烈與平和、怪異與常態、天上與人間、高貴與卑微、疏與密、動與靜、喜與怒、愛與恨構成比照映襯又處處交融相合。天女捧爐、鬼怪玩蛇、神獸伏拜等輔助部分的描繪則將故事的發展表現出了層次,通過外物的映襯將主要人物的內在心態很好地表現出來。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圖中繪人物、鬼神、瑞獸二十多個,人物則天王威嚴、大臣端莊、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張牙舞爪、瑞獸靈活飛動,極富想像力而又畫得極富神韻。獨特的“吳裝”線描,粗細頓挫、隨心流轉,無論是表現人物的衣紋、鬼神的猙獰,還是描繪閃爍的火光,都表現得生動貼切、遊刃有餘。作為一幅佛誕名畫,可以從中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漢末而至盛唐,漸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畫中的人物已經本土化,完全是漢人模樣。作為一幅中國畫,又昭示著線描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由“鐵線”衍生出“蘭葉線”,從此中國畫的線描技法大備,無怪乎蘇東坡語:“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在這幅畫裡,吳道子打破了長期以來沿襲的顧愷之等人“緊勁聯綿,如春蠶吐絲”的那種遊絲描法,開創了蘭葉描,“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萊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技法首重線條和用筆,筆勢夭矯,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故線條流轉隨心,輕重頓挫合於節奏,以動勢表現生氣,表現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同時,他敷色比較簡淡,甚至不著色。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的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這些似乎都透出了後來疏筆水墨畫的先聲。

吳道子《地獄變相圖》

《地獄變相圖》是吳道子於“寺觀之中,圖畫牆壁三百餘間,變相人物奇臥異狀,無有同者。”他所畫的地獄變相圖最為有名。

 

在這幅壁畫中,吳道子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筆力飽含動怒的情感態勢,使“變狀陰怪”的鬼神如真地從壁上躍下,讓觀者脊腋淌汗、毛髮森立,懼罪修善。所畫眾多變相人物的怪情狀各不相同,或“虯須雲鬢,盡數飛動”,或“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加上焦墨勾線、淡彩烘染,繪製出新奇超群的“吳裝”,使人物造型骨分高下,肉見起陷,八面生意,富於立體感。同時,在畫器物和建築時不用界筆直尺,彎能中規,直能中矩。

 

據《歷代名畫記》記載,趙景公寺老僧講,吳道子《地獄變相》畫成後,“都人鹹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唐朝名畫錄》也有這樣的話:“嘗聞景雲寺老僧傳雲,吳生畫此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段成式曾看到長安趙景公寺吳道子所畫白描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北宋黃伯思曾見過吳道子的卷子本地獄變相圖,“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旁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因之遷善遠罪者眾矣。”這充分說明瞭吳道子所繪《地獄變相圖》的藝術魅力,及其產生的廣泛社會效應。

 

吳道子生平及藝術成就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

在中國藝術史上,有三位藝術家被戴上“聖”的桂冠:一位是晉代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譽為詩聖;還有一位被譽為畫聖,那就是唐代的吳道子。

 

吳道子生卒年無考,創作時期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吳道子出生在陽翟,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他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於刻苦好學、才華出眾,二十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從此他成了御用畫家,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畫。這樣,一方面對他這樣一個平民意識很強的藝術家是一種約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優厚的條件,不再浪跡江湖,利用條件可以施展他的藝術才華。

 

吳道子擅佛教、道教人物畫,還有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據載他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世。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早年筆法較細,風格稠密;中年變為遒勁,宋代畫家米芾形容吳道子筆下圓潤似“蓴菜條”,滑溜細膩、波浪起伏,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後人把他和張僧繇並稱“疏體”。吳道子所畫人物衣褶飄飄欲舉,線條遒勁,瀟灑秀逸,當時人將他和北朝齊時代著名畫家曹仲達相提並論,稱他們為“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因為曹仲達畫中的人物衣服常緊裹在軀體上,而吳道子筆下的人物則大袖飄飄,線條流暢。他利用線條的寬窄變化表現物體的凹凸,使線描的畫面具有立體感。他喜用焦墨勾線,略施淡彩,自然超出絹素,稱為“吳裝”。作畫線條簡練,筆才一二,象已應焉。

其山水畫作蜀道之景,自為一家;又傳曾於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餘裡山水,一日而畢。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蘇軾曾稱讚他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lawala&aid=645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