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略論彭明敏教授的「命運共同體」
2010/06/11 03:36:52瀏覽863|回應0|推薦0

略論彭明敏教授的「命運共同體」

何 標

   「台獨」運動的理論,目前比較流行和頗具「迷人」色彩的,是所謂「命運共同體」論。倡導最力的,是流亡美國二十二年,以「台獨教父」著稱的彭明敏教授。早在一九七一年十月,他就在《紐約時報》發表〈福摩薩的前途〉一文,後在美出版《自由的滋味》一書,承認「台灣人是中國血統」,但主張:「國家的概念,不應該建立在共同種源、文化、宗教和語言的基礎上,而應建立在共同的命運和利益上」。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彭教授結束在美流亡生涯,返回台灣後第二天,就在台灣大學發表演講,宣揚「命運共同體」論,說「我們是坐在同一條船上,無論如何我們的命運相同,這就是我強調的『命運共同體』。假如有這個意識的話,祖先、語言、風俗習慣便不重要」。他宣稱:「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國民意識」,是「構成國家的基礎」。並特意提到,李登輝先生說的「生命共同體」,就是他那個「命運共同體」。

   在「台獨」圈內,對「命運共同體」的形形色色說法當中,「台獨理論家」彭教授在台大的演講,是頗具權威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命運共同體」論早已超越台灣本土意識範疇,在政治上同當局的「獨立政治實體」論相呼應,而為台灣「獨立建國」的政治綱領,提供了最新的理論詮釋。

    何謂「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community),通常是指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集體;「命運」者,「人之禍福窮通夭壽」也。而「命運共同體」的主人究竟是誰呢?彭教授的講演先後用過「我們」、「住民」、「國民」和「台灣人」等主語,唯獨迴避、淡化甚至貶低「民族」的概念。他反覆說「祖先、血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不重要,但這些恰恰是構成「民族」的重要因素。如所週知,「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所以,社會學裡所說的「命運」,通常是指民族的命運。如果把構成民族的基本要素視為「不重要」而棄之,那麼,所謂的「命運共同體」就成為內容空虛,或可以隨心所欲加以解釋的概念了。

   彭教授蓄意避開民族談命運,顯然是要淡化台灣同胞的「中國情結」,以虛擬的「國民意識」來取代深植人心的「民族意識」;用「命運共同體」意識,把兩岸「人同種,書同文,語同倫」的漢民族;從心理上、觀念上分割開來。

   「命運」又是由什麼所決定的呢?彭教授用「坐在同一條船上」這麼幾個字做了注腳。「船」,究竟是什麼?如果指台灣島,島上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是來自「唐山」的漢民族,全民族的歷史命運並非是由地域,而是由共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三、四百年以來,台海兩岸漢族同胞曾同處於封建王朝和地主階級統治之下,多次遭受過外國殖民主義的侵犯。當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後,包括台灣內的大半個中國,曾先後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在這一漫長的黑暗歲月中,不僅「台灣人歹命」、「蕃薯仔命苦」,整個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同樣苦難深重,命運多舛。直到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大地才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幸的是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命運,卻從此被人為隔斷。

   彭教授還認為:「現代國家基礎的建立」,是由坐在同一條船上的人,凝集起一種「命運共同體」的「國民意識」而產生的。這裡的「國民意識」,究竟是哪個國家的「國民意識」呢?顯然不是指監禁、通緝過彭教授的「中華民國」吧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ga99&aid=41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