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8 01:43:16瀏覽4040|回應1|推薦12 | |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做了一項統計,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歷年趨勢分析。其中顯示了一些有趣的變化。首先「我是台灣人」的想法自1992年來一直持續攀升,至今已高達六成以上。同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持續下跌,截至2013年6月已至新低3.6%。最後,儘管台灣意識不斷高漲,認為自己同時具有台灣與中國人兩種身分的,竟一直維持穩定的比例,約在四成到五成間游走,無論政黨如何輪替,其波動竟都不大,唯有在近幾年逐漸跌破四成。事實上,關於「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問題,在這塊土地上多年來有著許多階段的演變。 台灣「認同」是困難的課題,主要是因為台灣經歷了許多階段的殖民。葡萄牙人在海面看見台灣時,高呼「Ilha 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這是「福爾摩沙」一詞的來源。這塊「美麗之島」的殖民歷史,先是從西班牙到荷蘭,然後從荷蘭到鄭成功,接著清朝派施琅奪回台灣,歷經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然後美麗之島又被割讓給日本。台灣始終是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口,在殖民者接續的統治下喘息。多元文化帶來旺盛的生命力與包容力。然而同時,台灣長久以來卻也站在十字路口,缺乏文化與民族主體認同。
台灣的認同矛盾,並非只是藍綠對立下的產物,而是長期歷史所造成的「共業」。二次大戰後,日本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當時台灣大致有兩派聲音。根據黃春明的描述,年長台灣人經歷過台灣割讓日本的屈辱歲月,歡欣慶祝台灣「回歸」祖國;然而年輕一輩台灣人,從小受日本教育長大,看到軍紀嚴明的日本皇軍,以及裝備破敝、扛著扁擔的國軍第七十軍,他們心情是複雜的。當時台灣年輕人有不少認為自己是日本人,而日本戰敗後台灣其實是「淪陷」給了國民黨政府。 他們看不起國軍,楊逸舟 《 二二八民變 》中有生動的描寫:「[七十軍]有的用扁擔挑著兩個籠子,一個裝木炭、爐灶,一個裝米和枯萎的蔬菜。士兵們有的是十幾歲的少年兵,有的是步履老邁的老兵。大家都穿草鞋,有的只穿一只而一隻赤腳。跛腳的也有,瞎一眼的也有,皮膚病的也有,因為都穿著裝棉的綠色軍服,看起來像包著棉被走路似的,所以台灣人都叫他們為『棉被軍團』。背後插著雨傘,下雨時撐著雨傘行軍,隊伍東倒西歪,可謂天下奇景。」 1949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灣後,大量外省軍人與眷屬湧入台灣,對於台灣整體的「認同」又注入了新的變數。從蔣介石到李登輝時代前期,政府都積極(甚至威權)鼓吹台灣與中國血脈相連的不可分割性。原本來自於大陸的「外省人」與其後代當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許多台灣人也逐漸被教育為中國人,政府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學校朝會唱「中國一定強」、「本國歷史」是「中國史」、「本國地理」是「中國地理」,作業簿後面寫著「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加油要到「中國石油公司」,收音機是聽「中國廣播電台」,電視三台有「中國電視公司」,而三民主義課本中鼓吹「國家統一綱領」,海峽兩岸強調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兩邊都是中國。甚至連開車在台北街頭,重要道路都是中國的地名。
民進黨於2000年後執政的重大貢獻是「台灣意識」確立,但從此開始,台灣議題的操弄也從未稍歇。陳水扁政府勇敢面對「反攻大陸」已不可能的事實,而殘酷的現實是國際社會認知的「中國」是大陸,絕非台灣。既然「中國」這個品牌沒有經營的價值,那麼乾脆建立市場區隔,打響台灣品牌。因此,在民進黨政府執政第二年,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首次攀升到四成以上,達到41.6%。2005年台灣與中國戰力出現黃金交叉,中國武力快速超越台灣,台灣長期受到威脅下,對中國的敵我意識更加明顯。國防政策上,寧可「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且「決戰境外」,這是務實正確的決定。 然而,新一波台灣意識建立於陳水扁執政最後幾年,而由於當時扁政府偏激的操作手法,造成了社會矛盾與國家認同危機。陳水扁民調低落,因而轉向操弄族群議題,重新強化228與白色恐怖的仇恨思維,然後再度將意識型態操作為「國民黨=外來政權」,以強調綠色政黨的本土性,並且厲行「去中國化」(dechinanization)。民進黨失去政權後,更加著力於台灣本土意識鼓吹,試圖營造與藍營間的路線差異,凝聚獨派支持者,並且將一切與中國聯繫的活動都冠以「親中賣台」,抹紅任何向中國靠攏的人。而因為馬政府與中國關係解凍,甚至洽簽ECFA、服貿協議,因而被批評為「親中賣台」。而只要有人說自己與「中國」有關(如郭台銘),或講「中國話」(如SHE),那立刻就會在台灣引起波瀾。 我贊成建立台灣意識,但是對於民粹主義操弄國家認同充滿疑慮,因為追求所謂的「純粹」最後只會面臨自我定義的危機。十六、七世紀英國人殖民美洲。今天美、加仍說英文。加拿大屬聯邦制,遙奉英女皇為元首,說英文無可厚非。那為什麼美國獨立後還繼續說英文呢?英文難道不是「殖民者的語言」嗎?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民粹是種無聊的矛盾概念。東南亞各國華人都說中文,他們是在使用殖民者語言嗎?用閩南語的人並不比說中文的人更本土,因為基本上,這兩種語言都是外來的。強調閩南語的正宗性基本上是種矛盾的民粹思維。別一直想著外來政權如何迫害台灣,請別忘記更早的時代,漳州與泉州人如何火拼,還有唐山人如何打壓原住民。別一直把自己當作被迫害者,因為更早之前大家都是殖民者,也都迫害過弱勢民族。 台灣意識的建立本非壞事,關於這點民進黨是有功勞的。就像當年美國意識覺醒後,美國逐漸明白自己不是英國,這才締造了世界超級強國。只是有趣的是,當年與中共強烈切割,誓言「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是蔣介石,而今天凡事與中國畫清界線,隨時抨擊別人親中賣台的,竟是民進黨。民進黨何時繼承了蔣介石的志業?這真令人納悶。當然,蔣、民目標不同。不過,兩者都以強烈思想檢查的方式批鬥偶有失言的台灣同胞,過去是白色恐怖,今日有點淡淡的綠色恐怖... 今日的台灣人與其說是混淆了「認同」,無寧說是對混亂政局感到了「認命」,因而不願多作思考。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