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食存五觀
2009/03/03 06:53:35瀏覽711|回應1|推薦4

食存五觀

 

我們做什麼事,都應有想法。說話,是為了表達一些觀念、想法;做事,不也是為了要完成一些觀念、想法?就連吃飯,也有很多的觀念、想法。佛教把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齋堂),意即吃飯時,應做「五種觀想」,述說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須知今日粒米進口,是經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肚皮,粒米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的「齋堂」吃飯,叫做「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瞋念頭。面對好吃的東西,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須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吾人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因此三餐只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因此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以便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既是為成道業,因此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飲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吃飯應帶著感恩的心,帶著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合乎飲食之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ytseng&aid=2703705

 回應文章

不多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飲食智慧
2009/05/18 18:59

正在查證一些佛門規矩, 看到你的敍述很詳細.

明白了, 謝謝! 


moonfoxa 輕風不隨
中昭廉清(fytseng) 於 2009-05-20 08:37 回覆: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