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7 16:15:17瀏覽1931|回應5|推薦33 | |
引用文章:教育 vs 教育制度
雖然無論是消費券還是教育券都和我無關﹐因為我不是台灣人﹐但看到和教育有關的事這樣被人胡搞﹐還真的是有些事不吐不快 ——
(一) 首先﹐台灣現在少的﹐並非是國民教育程度不夠高或沒有高學歷的人才﹐而是少「工作機會」﹐以及「經濟與就業方面的良好規劃和解決相關問題的有力政策」。 就如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其中不乏大學畢業生﹐甚至是碩士、博士班的畢業生﹔還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碩士班的學生為了學費和生活費而去掃街… 所以﹐問題根本不在「教育程度」而是「工作機會」。
(二) 其次﹐如果有甚麼人需要再進修﹐我相信專科以下文憑的持有人﹐絕對比大學生和研究生更需要這個機會。 就如我們所知道的:找工作時﹐文憑和學歷是被列入考量的因素之一﹐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因素(這是錯誤的 —— 「知識」和「經驗」都是一個出色的工作者所需具備的﹐但有文憑或學歷並不代表「有知識」更不代表「有經驗」﹐更遑論是其他的。) 所以﹐如果有誰在找工作時會在學歷和教育程度上吃虧﹐絕對不是專科以上的人﹐而是專科以下的。也因此﹐如果有誰會更需要這個教育券和再進修的機會﹐也絕對是專科以下的人而非專科以上的。 (註:如果連政府和教育機構都如此的大小眼、不注重專科以下學歷的人民﹐還要怎麼去要求社會中其他機構和個人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倡導「人人平等」的概念???這個教育券的產生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正說明了台灣教育的失敗!甚至可能失敗到連一些政府和相關教育機構的決策者和執行者都是這個失敗結果下的產物!!!) 至於那些找不到工作的高學歷者﹐他們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如前所述﹐是「工作機會」的問題而不是「教育程度」的問題。 如果工作機會再不增加、經濟和就業方面的問題再不改善﹐拿教育券去唸它幾個博士出來也是沒有用的﹐祇是徒增更多高學歷的失業者而已。
(三) 這個教育券的費用如果是由台灣所有人民所繳的所得稅等當中撥出﹐那麼受惠的就不應當祇有少部份人(而且還不是應當受惠的那一部份人)。就如之前的消費券是針對全民﹐這樣的做法才是合理的。
(四) 任何好的人事物﹐如果名字不夠好聽或響亮﹐並沒有甚麼關係﹐就如我之前在 玫瑰不叫玫瑰還是玫瑰 這篇文當中所說的﹔但如果是不好的﹐即使名字再好﹐也沒有用﹐那叫「換湯不換藥」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 就如這個教育券的實施內容如果還是一樣﹐那改名叫甚麼都沒有用﹐所以就別再在「教育券該叫甚麼會比較好?」這個問題上打轉了﹐「教育該怎麼辦?」、「失業該怎麼解決?」才真正是問題所在。
◎ 延伸閱讀 ——
鼓勵充電 高學歷失業 擬發教育券 【林上祚/台北報導】球金融風暴重創台灣科技業,目前五十五萬失業人口當中,有廿二萬名是專科以上學歷,眼看六月分還有廿八萬五千名大專應屆畢業生進入職場,為了讓這些高學歷人才順利轉業,經建會正研議發放教育券,讓大專以上失業人口回學校充電,或是轉任高職老師。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目前五十五萬失業人口當中,廿二萬名是專科以上學歷,由於這一波不景氣,高科技業裁員人數較多,加上六月份又有一批大專院校畢業生要進入職場,為了避免高學歷族群失業情形持續惡化,政府正計畫透過多重管道,吸納十萬名高學歷人力,降低不景氣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其中,應屆畢業生部分,國科會與教育部目前正研議提供大專院校科專研究計畫或是產學合作計畫,延緩畢業生進入職場,陳添枝表示,產學合作的職場見習制度,是勞委會「青年職場體驗計畫」的擴大,未來半年到一年,將由政府提供就業補助,讓企業延聘應屆畢業生擔任見習生。 針對已經進入職場多年,目前遭解雇失業的高學歷人力,經建會建議在「加值充電計畫」每人一萬元補助外,另提供高學歷失業者「教育券」,鼓勵他們重返學校,修習第二專長,學分費將由政府全額補助,教育券發放對象,為大專學歷以上失業者,申請窗口可能是勞委會或教育部。 目前各大專院校,都有開設教育推廣計畫與EMBA等產學碩士班,陳添枝表示,教育券政策實施期間,最長不超過二年,持教育券進修,原則上不需支付學分費,但補助學分數有設定上限。 陳添枝表示,大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需先獲得教育部核定,學程時間約三到六個月,有點類似學分班,開班時間可選在傳統三月或九月以外的任何時間,為了避免學校開班領取補助後,發生招生不足現象,學校招到學生後,才能持教育券申請補助,想要爭取這塊大餅的學校,應自行評估課程需求方向。 別學程班級人數均有上限,為避免高學歷失業者,同時擠進熱門學程,大專院校有權制定錄取標準,為了避免有不肖學校,開設學分班詐領教育券補助,教育部將會以學生出席情形與學期成績,作為是否提供補助依據,萬一發生詐領情事,教育部可以減少對該學校日後補助。 【中國時報 2009/02/03】
學生批不如工作券 學者:大學四年白唸? 為了搶救失業,大專院校學歷以上失業者可以領教育券免費進修半年,然而政府這項美意卻沒有獲得好評。有學生認為,與其發教育券不如發工作券;還有人抱怨,教育券只限高學歷失業可以領,實在不公平。 儘管政府要發教育券,大學畢業兩年卻還找不到工作的黃同學卻開心不起來,他認為,與其給教育券,不如給工作更有效。黃同學說,「(記者:不發教育券要發什麼?)發工作券,倒不如花更多時間去找工作,不用拿什麼教育券去唸書。」 據悉,目前55萬失業人口中,就有22萬人跟黃同學一樣是專科以上學歷;政府研擬發教育券,學分費全由政府買單,讓他們趁沒工作時進修,是否有立竿見影的作用?有學者對此很懷疑,還有人抱怨,適用對象還只限於高學歷,實在不公。 對此,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董瑞斌表示,「他唸了四年書,找不到工作,現在政府又讓他拿著教育券回學校再唸,唸個半年、唸個一年,然後出去就可以找到工作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表示過去這四年教育是白唸囉?!」 還有另外一位張同學則說,「既然是教育券,應該是不用設門檻,說一定要大專學院以上,我覺得這樣還蠻不公平的。」教育券還沒發放,看法兩極也引發爭議,教育券該怎麼發?怎麼執行?考驗著政府的智慧。(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楊淑芃、王鴻年) 【今日新聞 2009/02/04】
以「券」治國 學者批錢花得冤枉 消費券被馬政府視為得意政績,不過實際成效還不知道,現在救失業又來個教育券,學者認為教育券充其量只能美化失業數字,300億花得冤枉,而現在公部門一個個釋出的短期就業機會也被批評只是讓公務人員變得更閒。 解決就業服務站人擠人的問題,政府擠也要擠出工作機會,不過有人投訴,公家機關在這些人力投入前事情已經不多,國稅局約聘的員工說,平常正職人員已經夠懶了,公部門釋出的就業名額恐怕只會讓這些正職過得更清閒。 急著搶救失業的政府哪顧得了那麼多,不能上工的發教育券,學者一語點破,啃書皮並不能對症下藥,人民要飯碗,政府卻要你唸書,這300億短暫挺住了失業潮,然後呢? 800多億的消費券之後又是300億的教育券,以券治國,馬政府砸大錢,就怕治標不治本,失業問題還是在。 【民視新聞網 2009/02/05】
教育訓練「券」擬改名為「津貼」 鼓勵高學歷失業族群回大專校院再充電,行政院研擬發放的教育訓練券,由於並非一張實際的「紙券」,而是屬於津貼性質的補助,為避免民眾產生誤解,行政院有意將「教育訓練券」更名為「教育訓練津貼」,而且未來教育訓練的課程,也將和產業需求及提升個人就業力相結合。 由於外界對「教育訓練券」的定義、用途產生疑慮,行政院研擬將「教育訓練券」改名為「教育訓練津貼」,教育部次長呂木琳表示,目前的確有這樣的規劃。 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教育訓練津貼的目的,在於提升就業力,因此會針對補助的課程領域設限,以符合產業需求,相關津貼補助經費也可能朝「向上提昇」的方向規劃,而不再限定原本每人一年最多10學分、新台幣1萬元的補助額度。 教育部表示,有關教育訓練津貼補助的課程領域、及具體內容,還要交由行政院會議中再討論整合,最快下週定案。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09/02/05】
教育券/只推一天就夭折? 政院否認:券字易造成混淆 【記者陳思穎/台北報導】為了搶救失業潮,經建會在推出消費券之後,計畫再接再厲地推出「教育券」(教育訓練券),鼓勵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繼續接受訓練,但目前卻傳出相關方案內容未確定之際,行政院長劉兆玄就在會議中要求教育部更換政策名稱,並繼續研議。對此,行政院發言人、新聞局長蘇俊賓今(5)日上午強調,教育券政策並非如媒體所言「喊卡」。 蘇俊賓表示,教育券政策並沒有喊卡,僅因此政策若以「券」的字眼來銓釋,恐會導致外界被混淆,政院目前打算將「券」字刪掉、重新命名,等到擬定好相關配套措施就會對外說明並依規劃時程上路,政院也強調,政府培養人才及提升競爭力的想法並未改變。 雖然政院澄清相關政策未喊卡,但相關報導傳聞,已引起藍綠立委關注。其中,國民黨立委邱毅就公開強調,雖然劉內閣以如熱鍋螞蟻,也不該病急亂投醫。 邱毅強調,他希望劉內閣能在協調好後,再對外說明政策,絕對不能夠在內部未協調好之前,就對外放話,以免讓外界看到劉內閣成員相互矛盾的狀況,甚至虎頭蛇尾,導致政府公信力受損。 【今日新聞 2009/02/05】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