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極拳五年心得記錄
2020/10/09 01:16:33瀏覽3191|回應7|推薦32
太極拳發跡的歷史(若以陳王廷起算)以拳術而言,其實並不算長,距今大約400年,登峰造極的年代在楊露禪(1799-1872),也不過距今150年前,算是很年輕的拳術。從前的太極拳家苦練有成,但對其原理不清楚或說不清楚,所以讓人覺得很「玄」。現代的人即使原理較為清楚,往往沒有好老師指點,或者未盡得達者師父之真傳,或練習時間不足,實戰經驗也少,所以成就不如前幾代人。因此才有一大堆與自由搏擊、泰拳、巴西柔術、MMA對戰被KO的「大師」,有些「太極拳」拳手為了想在技擊獲勝而養成用拙力的習慣,雖然也能獲勝,但是其本質內涵卻已經不是太極拳了,《拳經》上有云:「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這裡要指出一個重點,人類用力的習慣是一種本能,不需要特別學習,一般的技擊不過是極大化這種用力的效果。而太極拳的練習動作則是強調不用力,先把主要筋膜練軟練鬆,再將四肢軀幹由下而上貫串運作,這種方法與本能大不相同,需要相當時間的學習才能習慣。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除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而且一旦練出一些功夫,也不會因為短時間的停練而有顯著的退步,這是因為筋膜退化的速度比肌肉退化速度慢得多,所以練出成績的速度慢,成績練出來後退化的速度也慢。

太極拳現在成為流行的養生運動,而練出一定的火候之後,其原本武術的內含也能用身體「體」會。我當初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只是為了身體健康,完全沒想到它在武術上的功用,直到累積了一定時間的持續練習(大約是3年半以後),才發現初步的功夫找上自己。練習了5年的太極拳,多少累積了一點心得,在這裡作個記錄,若有謬誤也請前輩指正。相信幾年以後層次提升後(假設有持續練習),會有不同的看法。

電纜假說
為了方便理解太極拳,不妨把人體由腳底到胯、腰經過脊椎到手看成一條電纜,「人體電纜」內的能量流傳導不是靠金屬,而是筋(包括肌腱)與膜,我們知道金屬電阻低,傳導電流的效果很好,然而在人體卻不是這樣,初練習時筋與膜較為僵硬,可以理解為電阻高,而練習的目的是也是要讓「人體電纜」內的筋膜柔軟易延展、筋膜電阻變低,好使能量流能流通順暢。

試舉一例以利說明,假設A、B兩人之間推手,A的筋膜電阻Ra低,B的筋膜電阻Rb高,A發出Pa的能量Pa,
Pa = Ia×Va = Ia×Ia×Ra = Ra×(Ia)^2。

                                                            _______
假設Pa為100,Ra為4,Rb為6,則Ia = √(100/4) = 5。

能量流傳到B時有相同的電流Ia,B受到的能量Pb為Ia×Ia×Rb,
所以B受到的能量Pb = 5×5×6 = 150。

又假設A經過了長時間的練習,筋膜電阻Ra降低為1(B則沒有進步,筋膜電阻Rb維持在6),A同樣是發出Pa=100的能量,但是Ia提升變成10:

        _______
Ia = √(100/1) = 10。

這時候與A推手的B受到A的能量為Pb = 10×10×6 = 600。
也就是說,我們同樣是借一定量的地力P,但是藉由長期練習降低自身的筋膜電阻R,就可以讓電流或能量流 I 變大,達到較佳的能量傳導效果。

落地生根
有了電纜假說後就要提到悠遊在電纜裡的能量流源頭,一般而言這個源頭是由地力而來(尤其是發長勁時),而落地生根是能完整借地力的關鍵,完整借地力又是長(音常)勁的根本。以前時常聽前輩講腳「落地生根」的重要性,一直不理解什麼是「落地生根」,直到後來身體有初步的體會後才恍然大悟:其實太極拳不是一種知識,只靠理解是沒用的,經年累月的練習使身體體會之後才能融會貫通。我自己的體會是小腿後側經後腳跟、腳踝、腳底這幾個部分的筋膜鬆柔延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會感覺借地力不需做額外的動作,好像這些能量已經蓄積在腰胯腿腳下盤,在身形不動的情況下直接發勁就有一定的效果。

在達到「落地生根」的初步之前,感覺就是發勁之前腳步要有額外的動作(如後腳的膝弓向下壓)才能借到地力,但是這個些微的動作容易被對手發覺而提前防範。

能量流:技擊與養生
能量流另一個名稱是氣,基本上它是身上筋膜(包括肌腱)延展柔化後才能大量流通在身體的東西,它積蓄可以養生健體,而它的消耗可以發勁技擊。積蓄與消耗的平衡尤需注意,基本上積蓄更重於消耗,而平日的拳架及特殊的基本功都可以積蓄能量流,但是練習時不見得感覺得到能量流。常常看到到處示範演示的大師滿頭白髮、老態龍鍾,而其功力卻是貨真價實,這可能就是發勁消耗過多,而缺乏時間積蓄的緣故。其實經由練習太極拳而長壽的練家不勝枚舉,例如吳圖南106歲;羅邦楨74歲時曾動過換肝手術,2018年以92歲高齡仙逝;仍然健康的現任時中學社社長徐憶中也有97歲了。

筋膜柔化:練習要點
筋膜柔化靠長時間的延展,筋膜的延展不是伸直四肢,而是四肢彎曲、旋轉(前人多用「纏絲」一詞來表示旋轉)以及脊椎柱拉直來達成,在練習拳架時就是要貫徹這些要領。脊椎柱的拉直靠虛靈頂勁(枕骨微上提)及尾閭中正(尾椎骨微向前彎出)而拉直拉撐。至少要練習到筋膜延展時還能放鬆才算達到初步的里程碑,如何測試自己有放鬆呢?在練拳筋膜延展時(通常是拳架的定式)用手去接觸感覺屁股下方的肌肉是否像果凍一樣鬆軟,如果是緊繃的,就表示還沒有放鬆。

拳經、拳論要常複習。這是練習及實戰至大成之人的經驗。

太極拳要在練習時,除了姿勢盡量達到要求,也要能放鬆。初學者往往不能兼顧兩者,只能慢慢用時間來磨。

技擊與養生的拳架不同。技擊用於實戰,以耗能為主,養生用於練習、長(音漲)功,以蓄能為主。(我只有練習養生架,大概此生都不會學技擊架了。)

鬆後方沉。把鬆之意念放在實腳。要是實腳能鬆,虛腳的鬆就不甚難。

轉踝不轉膝。練習者如果用轉膝蓋代替轉腳踝,則膝蓋會常常受傷。

移動虛腳時(跨步),虛腳輕放於地,不可用力踩地。

輕放虛腳後,重心在兩腳間移動時,想著實腳往虛腳方向鬆過去,而不想著移重心。雖然外人從外表看起來一樣,但是對練習者有很大的不同。練習者常常想著把身上最緊的地方放鬆(通常在實腳,因為鬆後必下沉),如果能成,那麼身上不大緊的地方就不難放鬆了。

沿伸思考:
輕力與去物質化是否是筋膜電阻逐漸減低趨向於「空」的結果?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shengpoet&aid=151350594

 回應文章

ElviraShaw
2022/09/19 11:03
Do you have some more updates on this kind of topics.. wife vashikaran mantra in Hindi(elvirashaw@zohomail.in)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3-02-15 11:34 回覆:
I promise you I'll update taichi topics soon.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JewelGuidry
2022/09/16 14:57
i really good your blog. because your blog help for my assignment.thanks for share nice blog. wazifa to make someone do what you want(jewelguidry@tutanota.com)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3-02-15 11:37 回覆:
Welcome! I'm glad you like it. I'll update taichi topic once I have more experience.

路人乙
2020/11/11 14:45

太極拳為內家拳 其意與外練筋骨皮的外家拳不同之處 在於其與黃帝內經之十二經尤其奇經八脈運行有高度的相連之處 不可不注意

轉踝不轉膝 非也 非也 腳跟不論著不著地 膝踝皆不可為著力點 否則如何落地生根

楊澄甫云 打拳以鼻為界 何謂也

如何偏 沈 隨 如何轉關慢 宜細思 方為內家拳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2-07-13 11:26 回覆:
沒想到有高人留言,幸會!幸會!聽過奇經八脈與太極拳的關係,只是以我目前的程度還無法有任何心得。太極練到不同階段常有不同體會,前輩根夠深,想必早已鬆沉至地下,故無著力點之感覺,如此看來,我還要多練習體會,多謝不吝指教!

fushengpoe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0/24 10:39
在內家拳中,做到一般性的防身應無問題,但是技擊是更高層次的東西,我大概不會往那方向走(如果10幾20歲則另當別論)。真功夫是要跟對老師再加上持之以恆練習多年才有可能有小成,大成要看天份。

提到技擊擂台,1912年楊氏太極的田兆麟於南京的全國南北武術擂台賽中奪魁,可惜當時沒有發明錄影可以眼見。

https://onlypower.pixnet.net/blog/post/51896094


再說技擊的層次,現代人很少能像前人一樣有機緣遇到明師並下功夫長期學習,很多騙子招搖撞騙,說得天花亂墜,與其這樣,還不如趁年輕時學習自由搏擊(中年以後也是不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0s8ingus

以上視頻對孫祿堂的部分,我也有過懷疑,但不至於直接否定。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0/12 17:53
優雅知性,體育健身。您巧立理論基礎,為太極拳繼絕學,妙不可言。👍👏👏👏
試證以臨床實驗,以服衆議。另及,此拳法過靜,無助心肺功能,練者須另加健身的菜單。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0-10-13 09:35 回覆:
謝謝阿Sir,恭維了。太極拳的練習是不是有益心肺功能其實是看怎麼練,練習到位時(姿勢正確,放鬆放慢,重心多集中在一隻腳等等)會出汗,初學者兩腳無力,常會氣喘呼呼,如果是練習不到位,其實是浪費時間,不如乾脆直接健身或練習其他的有氧運動。歡迎光臨!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應確認是體操類或武術類
2020/10/10 06:25

這三年來對岸的武術打假風 

讓些大師們灰頭土臉  也傷到學習傳統武術者的心

或產生原來傳武只是  小說  電影的情節    當真不得 

兩岸三地傳武界人士真要出來說清楚 

究竟是養生的運動 或  練好後也可自衛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0-10-10 11:07 回覆:
十分同意您的觀點。歡迎光臨!現代人對於傳統武術在養生(尤其是內家拳)及運動方面的成效應該沒有懷疑,而對其技擊方面則多不敢輕信。

我覺得傳統武術中的外家拳如果目的是要在技擊上「速成」、「速勝」,就要師法現代搏擊的重量訓練,多與不同流派交流對打,而不是閉門造車。但是有這種條件的應該只有年輕人,中年以上的身體素質可能會在訓練過程中就會受傷而遺憾終生。傳武中的內家拳如太極、八卦、形意等,其實比較接近我文章中的敘述,有另一套全身協同運作的功夫,但這種功夫要在技擊上發揮作用,可能要有二十年以上的功底、明師(或內家拳的訓練系統)、實戰經驗與領悟力,能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根本就不多。根據楊露禪流傳的事蹟,他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才深得陳長興太極拳之精髓。前兩次離開陳家溝時與人交手也常敗北,經過多年與人切磋、再鑽研,最後百戰百勝才贏得「楊無敵」的封號。反觀現代搏擊,在兩三年的科學訓練下就會有不錯的成績,所以正常情況下,現代搏擊佔上風是顯而易見的。

話雖如此,如果讓我在二、三十歲時選擇練習的各類拳術,我應該還是會選擇太極拳。原因如我文中所述,其功難成,但亦難退,可長可久,可以練習一輩子。其他外家拳或現代搏擊者,很少超過40歲還在擂台上(或擂台下)活躍的,大多是中年就被自己(的肌肉退化)打敗,是故40歲的次中量級拳王帕奎奧才那麼讓人津津樂道(因為罕見)。

練習內家拳有幾年的堅持及正確的練習下,就有可能體驗到身體裡面的「內力」,這很像是武俠小說中的描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是武俠小說沒說的是,只有內力而沒有外招還是只能挨打。另一方面,沒有內力的內家拳外招則會淪為花拳繡腿,沒有辦法對敵手造成實質威脅,反而不如專門練習過蠻力及抗擊打的現代搏擊,十分尷尬。但是如果在一般防身時,具「內力」及部分外招的內家拳習練者在身體條件不輸給對方太多的情況,應該可以發揮一定的禦敵作用的。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0-10-14 09:48 回覆:
小小補充一下:喬治·福爾曼45歲奪得世界重量級拳王,叫做「奇蹟」。阿里22歲成為世界拳王,38歲退休後復出時(1980年)被31歲的陪練荷姆斯打敗。泰森20歲成為世界拳王,隔年(1988年)將荷姆斯KO。拳擊界年輕者體力足,年長者經驗佳,但是年長到40歲以後就很難強化逐漸退化的肌肉了。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0/09 12:35

細讀大作,甚感敬佩~

五年功能有此體認心得,實在不容易。

我初學不到一個月,原本抱著學習調息,活動筋骨為主,

但一個月的粗淺的體認:太極真的很博大深澳--。

格主如此用心思學習,真的令人敬佩。

fushengpoet(fushengpoet) 於 2020-10-10 00:46 回覆:
過獎了。練習太極拳最難熬的是前幾年的摸索期,此時筋膜尚硬,練習時倍感吃力,《拳經》上的東西也常常不知所云,但是只要按照規範練習,時間一到,功夫會來找自己,相信慢慢就能融會貫通。我也在學習、進步之中,「鬆」無止境。

歡迎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