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09 01:16:33瀏覽3309|回應7|推薦32 | |
太極拳發跡的歷史(若以陳王廷起算)以拳術而言,其實並不算長,距今大約400年,登峰造極的年代在楊露禪(1799-1872),也不過距今150年前,算是很年輕的拳術。從前的太極拳家苦練有成,但對其原理不清楚或說不清楚,所以讓人覺得很「玄」。現代的人即使原理較為清楚,往往沒有好老師指點,或者未盡得達者師父之真傳,或練習時間不足,實戰經驗也少,所以成就不如前幾代人。因此才有一大堆與自由搏擊、泰拳、巴西柔術、MMA對戰被KO的「大師」,有些「太極拳」拳手為了想在技擊獲勝而養成用拙力的習慣,雖然也能獲勝,但是其本質內涵卻已經不是太極拳了,《拳經》上有云:「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這裡要指出一個重點,人類用力的習慣是一種本能,不需要特別學習,一般的技擊不過是極大化這種用力的效果。而太極拳的練習動作則是強調不用力,先把主要筋膜練軟練鬆,再將四肢軀幹由下而上貫串運作,這種方法與本能大不相同,需要相當時間的學習才能習慣。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除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而且一旦練出一些功夫,也不會因為短時間的停練而有顯著的退步,這是因為筋膜退化的速度比肌肉退化速度慢得多,所以練出成績的速度慢,成績練出來後退化的速度也慢。 太極拳現在成為流行的養生運動,而練出一定的火候之後,其原本武術的內含也能用身體「體」會。我當初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只是為了身體健康,完全沒想到它在武術上的功用,直到累積了一定時間的持續練習(大約是3年半以後),才發現初步的功夫找上自己。練習了5年的太極拳,多少累積了一點心得,在這裡作個記錄,若有謬誤也請前輩指正。相信幾年以後層次提升後(假設有持續練習),會有不同的看法。 電纜假說 為了方便理解太極拳,不妨把人體由腳底到胯、腰經過脊椎到手看成一條電纜,「人體電纜」內的能量流傳導不是靠金屬,而是筋(包括肌腱)與膜,我們知道金屬電阻低,傳導電流的效果很好,然而在人體卻不是這樣,初練習時筋與膜較為僵硬,可以理解為電阻高,而練習的目的是也是要讓「人體電纜」內的筋膜柔軟易延展、筋膜電阻變低,好使能量流能流通順暢。 試舉一例以利說明,假設A、B兩人之間推手,A的筋膜電阻Ra低,B的筋膜電阻Rb高,A發出Pa的能量Pa, Pa = Ia×Va = Ia×Ia×Ra = Ra×(Ia)^2。 _______ 假設Pa為100,Ra為4,Rb為6,則Ia = √(100/4) = 5。 能量流傳到B時有相同的電流Ia,B受到的能量Pb為Ia×Ia×Rb, 所以B受到的能量Pb = 5×5×6 = 150。 又假設A經過了長時間的練習,筋膜電阻Ra降低為1(B則沒有進步,筋膜電阻Rb維持在6),A同樣是發出Pa=100的能量,但是Ia提升變成10: _______ Ia = √(100/1) = 10。 這時候與A推手的B受到A的能量為Pb = 10×10×6 = 600。 也就是說,我們同樣是借一定量的地力P,但是藉由長期練習降低自身的筋膜電阻R,就可以讓電流或能量流 I 變大,達到較佳的能量傳導效果。 落地生根 有了電纜假說後就要提到悠遊在電纜裡的能量流源頭,一般而言這個源頭是由地力而來(尤其是發長勁時),而落地生根是能完整借地力的關鍵,完整借地力又是長(音常)勁的根本。以前時常聽前輩講腳「落地生根」的重要性,一直不理解什麼是「落地生根」,直到後來身體有初步的體會後才恍然大悟:其實太極拳不是一種知識,只靠理解是沒用的,經年累月的練習使身體體會之後才能融會貫通。我自己的體會是小腿後側經後腳跟、腳踝、腳底這幾個部分的筋膜鬆柔延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會感覺借地力不需做額外的動作,好像這些能量已經蓄積在腰胯腿腳下盤,在身形不動的情況下直接發勁就有一定的效果。 在達到「落地生根」的初步之前,感覺就是發勁之前腳步要有額外的動作(如後腳的膝弓向下壓)才能借到地力,但是這個些微的動作容易被對手發覺而提前防範。 能量流:技擊與養生 能量流另一個名稱是氣,基本上它是身上筋膜(包括肌腱)延展柔化後才能大量流通在身體的東西,它積蓄可以養生健體,而它的消耗可以發勁技擊。積蓄與消耗的平衡尤需注意,基本上積蓄更重於消耗,而平日的拳架及特殊的基本功都可以積蓄能量流,但是練習時不見得感覺得到能量流。常常看到到處示範演示的大師滿頭白髮、老態龍鍾,而其功力卻是貨真價實,這可能就是發勁消耗過多,而缺乏時間積蓄的緣故。其實經由練習太極拳而長壽的練家不勝枚舉,例如吳圖南106歲;羅邦楨74歲時曾動過換肝手術,2018年以92歲高齡仙逝;仍然健康的現任時中學社社長徐憶中也有97歲了。 筋膜柔化:練習要點 筋膜柔化靠長時間的延展,筋膜的延展不是伸直四肢,而是四肢彎曲、旋轉(前人多用「纏絲」一詞來表示旋轉)以及脊椎柱拉直來達成,在練習拳架時就是要貫徹這些要領。脊椎柱的拉直靠虛靈頂勁(枕骨微上提)及尾閭中正(尾椎骨微向前彎出)而拉直拉撐。至少要練習到筋膜延展時還能放鬆才算達到初步的里程碑,如何測試自己有放鬆呢?在練拳筋膜延展時(通常是拳架的定式)用手去接觸感覺屁股下方的肌肉是否像果凍一樣鬆軟,如果是緊繃的,就表示還沒有放鬆。 拳經、拳論要常複習。這是練習及實戰至大成之人的經驗。 太極拳要在練習時,除了姿勢盡量達到要求,也要能放鬆。初學者往往不能兼顧兩者,只能慢慢用時間來磨。 技擊與養生的拳架不同。技擊用於實戰,以耗能為主,養生用於練習、長(音漲)功,以蓄能為主。(我只有練習養生架,大概此生都不會學技擊架了。) 鬆後方沉。把鬆之意念放在實腳。要是實腳能鬆,虛腳的鬆就不甚難。 轉踝不轉膝。練習者如果用轉膝蓋代替轉腳踝,則膝蓋會常常受傷。 移動虛腳時(跨步),虛腳輕放於地,不可用力踩地。 輕放虛腳後,重心在兩腳間移動時,想著實腳往虛腳方向鬆過去,而不想著移重心。雖然外人從外表看起來一樣,但是對練習者有很大的不同。練習者常常想著把身上最緊的地方放鬆(通常在實腳,因為鬆後必下沉),如果能成,那麼身上不大緊的地方就不難放鬆了。 沿伸思考: 輕力與去物質化是否是筋膜電阻逐漸減低趨向於「空」的結果?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