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反思 Reflective
2012/10/28 22:41:39瀏覽1348|回應0|推薦1

反思 Reflective

二十世紀提出反思(reflection)概念的關鍵人物為教育家杜威(Dewey)。他認為反思有別於以慣性、衝動等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一種強調透過不斷探索,以至於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任何事件或問題引起思考上的困惑、懷疑時,此時最需要的行動就是:不斷搜索與探究的過程,再加上不斷以現實中所觀察的情境來查核,以及經由行動查核,以證實、修改或否定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等雙重檢驗程序,漸漸地,解決之道因應而生。

杜威(Dewey)的基本想法是發展性的,認為反思可以被看成是一個主動的以及討論的認知過程,包含一連串互相聯繫的想法,這些想法說明了根本的信念和知識(Hatton & Smith,1995)。

反思層次

Van Manen(1977)提出反思的三種層次:技術性的反思(technical reflection)、實用的反思(practical reflection)、批判性的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 (引自饒見維,民85)。

1、技術性的反思(technical reflection):

技術理性的反省,強調學生將目的視為理所當然,只關心達成目的的手段,著重於如何有效的應用知識,以達到既定的目標,對於目的本身則未加以考慮或視為有問題。

2、實用的反思(practical reflection)

實際行動的反省,主要是在探究或澄清實際事物背後的假設與個人的意義,將視為理所當然的、習慣性的思考,重新建構與組織。

3、批判性的反思(technical reflection):

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時利用更廣泛的角度,如歷史、政治與社會層面,提出改進的策略與事件發生的原因。

Kember et al. 的反思層次:

Kember 等採用Mezirow(1977)的反思層次,來探究學生的反思層次,分析四位學生的護理課學習札記。將反思與無反思的行為區分出來,其中反思行為有四,分別為內容反思、過程反思、內容與過程反思及和命題反思。無反思行為有三,分別為習慣行為、思考行為、沉思行為。各層次之反思行為之特徵分述如下。

1、習慣行為:指之前學習過的,經由頻繁使用變成一種自動執行的或沒有知覺的想法。例如騎機車或使用電腦。

2、沉思行為:沉思行為屬於情意層面,牽涉到有關於他們自己的感覺或想法。

3、思考行為:運用現存的知識,而沒有企圖去評價這些知識,所以學習屬於先前存在意思的架構與觀點。思考的行動可以被描述成一個認知過程。

4、內容反思:反省思考我們所察覺的、思考的、感覺的、或行事的。

5、過程反思:查看一個人如何去執行覺察,思考,感覺或行動的運行和評估去執行它們的效力。

6、內容與過程的反思:兼具內容反思與過程反思。

7、命題的反思:是一個較高層次的反思,是一種對自己之前學習有批判性觀點,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意義意涵架構一樣,它打開了觀點轉換的可能性。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99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