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反覆做到厭煩,累積無法撼動的成果
2012/04/24 17:20:40瀏覽154|回應0|推薦1

反覆做到厭煩,累積無法撼動的成果

 

莫扎特(Wolfgang Mozart)3歲就會彈琴、4歲開始表演小提琴,5歲就能譜曲,因為他是音樂神童。」「威廉絲姐妹(Venus & Serena Williams)有絕佳的身材、體力和反射神經,是天生的網球選手啊!」在聊天嗑牙的話題中,我們常以「神童」「天才資優」來論斷某個人的卓越表現,那些不可思議的奇蹟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沒有天分、就是比較差」變成絕佳的掩飾藉口,還沒努力過,就在潛意識裡將自己的能力劃地自限。

 

我們長時間被個人主義的光環、奇蹟發生的浪漫給蒙蔽,疏忽了許多成功者默默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嚴格磨練。抽絲剝繭莫扎特的童年故事,其實,他6歲以前就累積了3500小時的練習時間音樂神童?把出色表現簡化為基因決定論,可能只是你偷懶的藉口。

 

關鍵不在天賦,而是練習

 

心理學家卡羅‧狄維克(Carol Dweck)曾經對「天分至上」的心態做了一項實驗。他將年齡相仿的小學生分成「認同才能是由天賦決定」的天才論組,以及「努力可以讓人更聰明」的努力論組,然後讓他們一起解題。

 

結果發現,天才論組的小朋友遇見難題時,大多乾脆放棄、拒絕回答;而努力論組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總能夠盡力摸索、不輕言放棄,最後的表現甚至超出眾人預期,交出了比天才論組更好的成績單。

 

狄維克認為天才論組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是讓自己表現不佳的終極理由,認為自己本來就比別人差,打從心底的相信自己無法更好,成為阻礙成長的關鍵。但努力論組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則截然不同,篤信努力就會更好的人們,會把每次挫折轉換成自我改善的機會,反而意外地開啟了學習、發展和適應的可能。

 

當你終於肯承認,天份並不能成為你的絆腳石時,該怎麼挽救過去所荒廢的一切?

 

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是英國桌球第一高手,他觀察所有在運動場上表現優異的選手們,都經歷過了一萬個小時的磨練。

 

透過比常人更長時間的練習,嘗過更多的失敗與挫折之後,才能正面迎擊每個孤獨又折磨自我的挑戰嚴格的自律、長時間的累積,一點一點地集結成果,才有攀上頂尖的可能。在所有領域中,沒有人能例外。

 

永遠給自己下一個挑戰

 

就算是普通人,只要孜孜不倦地維持練習、熟練各種基本技巧,提高穩定度專注力後,每個人都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天才」般的表現。而除了投入大量的時間之外,練習的品質也不可忽略,因此,「有目標的訓練」成為另一個你得思考的重點。

 

只做自己喜歡的練習是人的天性,然而,留在舒適圈內只會讓你停滯不前,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值得投入的,是「應該做」而不是「喜歡做」的練習。

 

戴爾電腦(Dell)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我不喜歡只做我喜歡的事,我喜歡做能讓公司成功的事。細膩觀察每次練習成果與預期表現之間的落差,從中獲得有用的反饋訊息(feedback),試著調整錯誤,就能逐步改善缺失。堅持這三步驟:找到目標、進行練習、得到反饋,每個人都能仰望卓越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言:「卓越是經由訓練及漸漸習慣而來的,我們不是因為具備美德而舉止得宜,反而是因為舉止合宜而具備美德。只有自己切身體驗才能發現,原來,卓越不是一種作為,而是習慣。」苦練「對的事情」、誠實面對自我成績,盡力改造自己,就像日本首富柳井正的名言:「每天每天,做到生厭地去做,是成功的祕訣。

 

最後,馬修認為:「卓越的弔詭之處即在於─卓越往往建立於必要的失敗之上。」我們怎麼會曉得會在這段路途中跌倒多少次呢?天助自助者,奮力超越看似不可能到達的極限,成功了,一切都很值得。

 

持續不懈怠的3個祕技

 

Tips1別怕挫折!

 

許多人覺得失敗是難堪不已的經驗,但眾多成功者的故事不斷印證「失敗為成功之母」,在每次跌跤中汲取的教訓最可貴,這雖然是骨灰級的老生重談,卻依舊為千百年來成功者不變的法則。

 

Tips2 嚴格自律!

 

「休息一下好了!」「好想偷懶啊!」這樣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人往往會因為一時偷閒致使全盤皆輸,嚴格控制自我的練習時間與頻率,除了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之外,也可以訓練自我對抗惰性的意志力。

 

Tips3 別在乎外在眼光

 

被人視為天才總會有心理包袱,「一定要維持出色表現不可」「千萬別失敗啊」一但在乎別人的眼光,你就會被困住,難以突破自我,最終淪為常人,甩開外界的指指點點,勇於挑戰才會讓自己更好!

 

(整理‧撰文 / 陳書榕  編輯 / 劉揚銘,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20124月號經理人充電週報2012/04/17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3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