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我管理-【靜能生慧】
2012/03/24 11:39:01瀏覽3141|回應0|推薦1

【靜能生慧】


讓心靜下來,你才能看淡一切。

靜中,你才會反觀自己;

知道哪些行為還需要修正、哪些地方還需要精進...

在靜中讓生命得到昇華洗禮,在自觀中走向⋯⋯覺悟。

讓心靜下來,你才能學會放下。

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靜了。

心不靜,是你沒有放下。

靜,通一切境界。
 

靜能生慧在平靜安逸之中增長智慧、佛家語:“靈台清靜,靜能生慧,

慧能生智。”道家也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

 

《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延乎答問錄》:

“蓋心下熱鬧,如何看得道路出?須是靜,方看得出。所謂靜坐,

只是打疊得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則心下愈明靜矣。”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陶弘景說: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

總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為三種——“聞慧、思慧、修慧”,最關鍵的是修慧。

通過修習內觀可以獲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給眾生的教誨。

也是引向頓悟的一條捷徑。要拒絕引誘,不再過份專注於外物,

心才會達到靜定,這就是戒的意義。心清靜、意清靜,智慧即會湧現。

後來有人把“靜能生慧,寧靜致遠”合為一句,強調修身養性的必要性。

靜能長壽

靜則神藏,燥則消亡”出自《黃帝內經》,即神宜靜,而不宜燥。靜,

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

可達到真氣記憶體、心神平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靜後,

大腦又回復到兒童時代的腦電波狀態,衰老暫時得到“逆轉”。

靜神養生的方法包括少私寡欲、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

不少古人正是因為善於靜神養生,從而延年益壽。

靜還包括心理上的寧靜與淡泊,以及各種各樣的靜養。《內經》說:

 

“靜則藏神,躁則消亡”。明代“養生四要”一書指出“心常清靜則神安,

神安則精神皆安”。說明一個人要有平和寧靜的心態,會有益於長壽。

當然,要達到“靜心”還必須要修心養性,正如孔子所說的

 

“仁者壽”就是養性的結果。

除了心理上的靜養以外,所謂靜養,就是節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

吃得慢、動作慢……總之,一切籍以自然,但以慢與少為先,如

吃得少,善於節能、減少能量消耗,於是陽氣耗散得少,陰津保護得好,

所以人的壽命也相對較長。

 

目前,正當現代人受快節奏生活壓力疲於奔命時,國內外不少專家呼籲,

人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享受生活。於是乎“慢生活”在全球悄然興起,

“慢”源於靜”,慢是靜的體現,是一種靜的方式。慢生活的首倡是

”慢飲食,基於慢餐有許多健康理由,它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

“飲食文化”,成為人們長壽的關鍵。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hbc&aid=625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