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1 09:31:16瀏覽758|回應0|推薦15 | |
當志工~走出教室學得更多 (文章分享)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書店中偶然看到一本書《那年夏天,我們走出教室》, 這書名抓住我的目光,因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室在窗 外。教室外所學的東西才是真正用得到的, 所以就拿起來看。 原來是中原大學的學生去非洲馬拉威當義工的紀錄, 非常有趣。 想不到一回到家,就接到紀惠容小姐的邀請函, 邀我去公視與這些學生會談,真是太湊巧了。 那天訪問完, 從電視公司出來,心情非常愉快, 覺得中華民國還是有希望的,因為我們畢竟教育出了 這麼有愛心的孩子,也深深覺得實作的好處。 老師在課堂講一學期生命教育的課,學生的領會, 不及這十天在馬拉威的體驗。 鼓勵學生當志工的好處是,它啟動了孩子善良的本能。 在學校參與過服務隊,接觸過弱勢團體的人, 出社會後比較會繼續做,因為了解才會有關懷。 但是如果在學校不曾接觸,出了社會以後, 會被社會上人吃人的競爭所衝擊,柔軟的心就會變硬, 就不大會去做了。 我們應該趁孩子天真、有熱情、不世故時, 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人, 體驗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挫折。
沒有接觸,就不會有感動。 就像有個志工學生說:「在臺灣的時候, 愛滋病離我很遙遠,很少會去想到它, 但是當一個媽媽抱著垂死的愛滋嬰兒 進來我們醫療團隊求救時,我第一次感到愛滋的恐怖。 一個剛出生還不會爬的孩子,就已經沒有明天!」 這種體驗是深刻的,目睹生命的流失, 對生命教育的意義,不是課本可以教的。 西元一九七○年,我們研究所進來一個越戰退伍軍人, 他的行事風格跟別人不一樣,很冷漠,不跟人說話。 相處久一點後,他告訴我: 「當你聽過炸彈爆炸的聲音,你就不再是從前的你了。」 我想,那種震撼教育,就和看到無辜嬰兒因愛滋而死亡, 自己卻束手無策的感覺是一樣的。 所以,每個學生都說當過志工以後,自己不一樣了, 不但成熟了,也學會感恩。 世界上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病,馬路上有這樣多橫衝直撞 的車子,而我們卻能平安的活到現在,難道不該感恩嗎? 那天聽了他們在馬拉威的經驗, 我才了解為什麼古人說「壽終正寢」是福氣。 與其花很多錢去編生命教育的課本,硬擠出上生命教育課 的時數,不如直接讓孩子去當志工,會更有成效。 很多人一提到志工,就想到掃地、淨灘。 其實最理想的志工應該是發揮自己的專長去幫助別人。 因為那才會雙贏,對別人與自己都有利。 好幾次我坐公車經過臺大,看到臺大的學生在校園外 掃地,那種有氣無力的樣子。 我想:是否學生覺得掃地沒意思呢? 如果讓他們去做弱勢兒童的課後輔導, 會不會更有挑戰性? 組織志工隊一定要看個人的專長, 不然不但沒有服務到別人,反而還要他人來服務, 或為他善後。 從學生們那天的談話,以及書中對生活的紀錄, 一個成功的志工團,涵蓋了生命教育、品德教育、 兩性教育,因為只有接觸,才會產生尊敬與寬容。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