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勤修身念處
2010/10/09 17:21:26瀏覽668|回應1|推薦12

.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一一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

一者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

次得其

次得毒蛇

次得野干(之一種)

失收摩羅(鱷魚)

次得獼猴

得斯眾生,悉縛一處。

者,樂欲入村

者,常欲飛空

者,常欲入穴

野干者,樂向塚間

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

獼猴者,欲入山林

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

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其力,向所樂方,

而不能脫。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餘境界

根常求可愛之,不可意則生其厭。

常求可意之,不可意則生其厭。

根常求可意之,不可意則生其厭。

根常求可意之,不可意則生其厭。

根常求可意之,不可意則生其厭。

根常求可意之,不可意則生其厭。

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

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境界。

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

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

六眾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

若善修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不生

不可愛色不生厭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不求欲

不可意法不生厭

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身念處

梵語 kāyasmrty-upasthāna

巴利語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四念處之一。又作身念住身觀

觀身之自相(指自體個別之體相)不淨

觀其共相(如一切色法皆有其各自之自相

然以「一切萬有皆是無我」來詮解諸法之空性時,

此「無我」即是共相

此乃因「無我」係「一切萬有」所共通之義相

與「苦」、「空」、「無常」等,

皆係用以詮解諸法之體義者,故為共相。)

苦、空、非常、非我,而對治四顛倒(常、樂、我、淨)中之

淨顛倒 

據《雜阿含經》卷四十三載

人之身中有髮、毛、齒、塵垢、流涎、皮等

三十六種不淨物;

以此三十六種不淨之物,一一作觀,

則可脫離貪愛執著。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rkind2&aid=4484733

 回應文章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愚見
2010/11/14 23:24

迷者,淨穢分明;

悟者,淨穢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