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30 23:38:31瀏覽1160|回應0|推薦1 | |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位20世紀北歐的作曲家 Carl Nielsen 卡爾. 尼爾森 1865年生在丹麥 奧登賽一個貧窮的小村落. 尼爾森的父親是一位油漆匠, 同時也是一位業餘的音樂家, 擅長演奏小提琴以及短號(cornet). 他的母親也愛好音樂, 在他的自傳中回憶他的母親, 是一位喜歡歌唱的婦女. 他從小學習各項樂器, 從小提琴到銅管, 並於1879年進入軍樂隊, 演奏法國號. 他在軍樂隊的生涯很長, 一待就是16年. 1884年他考入哥本哈根音樂院, 主修小提琴. 但在學校的表現並不出色亮眼. 這位北歐偉大的作曲家, 在學院後音樂之航正式起飛! 他畢業後, 繼續跟隨他在音樂院的理論老師 Orla Rosenhoff 學習, 這對尼爾森來說意義重大, 他不僅奠定了相當穩固的音樂理論基礎, Orla Rosenhoff 對尼爾森來說, 也是「藝師藝友」. 1889年他受僱於皇家劇院管絃樂團, 擔任第二小提琴手. 當時的指揮John Svendsen帶來許多歐陸的管絃作品, 其中華格納(Wagner)的音樂讓尼爾森深深感動! 華格納所運用的主導動機以及半音主義深深影響了尼爾森往後發展自己的作曲風格. 在他1905年辭去小提琴手一職, 全心投入作曲. 三年後, 他接任了John Svendsen 成為皇家劇院的樂長, 直到1914年. 1915年, 他擔任了Musikforeningen (哥本哈根音樂協會管弦樂團)的指揮, 不僅演奏古典的樂曲, 也演奏丹麥作曲家的作品, 當然也讓自己的新作品有首演機會! 1916年, 他回母校(哥本哈根音樂院)擔任作曲教授. 1921年, 他透過友人結識哥本哈根木管五重奏. 並且與他們成為了音樂至交, 這五個人的個性和習性他都瞭若指掌, 不僅為這木管五重奏寫作樂曲, 尼爾森也期許自己要為這五重奏的成員都寫一部協奏曲! 創作長笛協奏曲的尼爾森, 遭逢心絞痛之苦, 但仍創作不輟...1926年, 長笛協奏曲完成. 並於巴黎首演. 擔任首演的長笛家是 Holger Gillbert-Jespersen(1890-1975). 當時的巴黎, 是法國長笛學派的大本營, 法國長笛學派的大長笛家都活躍於那個期間, 例如: P.Gaubert, M.Moyce等等...他的最後一部交響曲(第六號交響曲)也完成於此時, 正是他音樂創作最深刻, 風格完整確立的時期. 但, 爾森卻沒有完成他為所有木管五重奏成員都寫下協奏曲的夢想, 1928年他完成了單簧管協奏曲. 這是他最後一部協奏曲. 1931年, 逝世於哥本哈根, 年六十六歲. 長笛協奏曲至今仍是國內外長笛比賽的經典曲目, 其中四年一度的「尼爾森國際長笛大賽」就以這首協奏曲及莫札特長笛協奏曲為標準指定曲; 同時, 也被列為二十世紀三大長笛協奏曲之ㄧ. 老師跟我說~這首曲子是長笛演奏者, 一生的課題. -------------------------------------------------------- 很高興在這個關鍵時刻遇見了這首曲子, 作了功課也重新認識尼爾森先生, 感謝他用生命為長笛寫下了這首協奏曲. 挑戰長笛演奏者最難克服的中音域連續跳音, 更考驗演奏者能屈能伸的想像力... 謙卑地認識他, 以及他給我們的作品, 尋找新的天空, 小小長笛家, 歡迎進入北歐的新世界! 參考資料: 音樂辭典。2008。台北: 美樂出版社。 許佑佳。2005。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演奏組碩士論文。 Wikipedia. 2009年NTSO長笛協奏曲之夜 節目冊: 尼爾森 給長笛與管弦樂團的協奏曲 撰寫人: 陳惠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