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被這張海報吸引的。每章主題海報的美術都做得很棒,也很有風格!
終於擠在上映第二週去看國片父後七日。身為彰化人,我愛彰化不說髒話,所以一定要看父後七日。意外地,縱使只有六排座位的欣欣秀泰影城,也有七八成滿座率。
事前,大家準備好一人一包面紙,怕措手不及。但,父後七日證明,笑聲比較多,想哭,需要自己醞釀情緒,及那是回家後的事。
父後七日最大的優點就是整體演員演出實在太好了,他們很快地就能博得觀眾的目光。就因演員的精采演出,很多場戲都讓人印象深刻,或捧腹大笑,舉凡飾演道士阿義的吳朋奉,劇中他真實的身分不是道士,而是個現代詩詩人呢!女主角阿梅也演得恰如其分,更別說是女配角道士女友阿琴,搶足鋒頭,是這部片的畫龍點睛。
電影從父親過世開始講起,但似乎只有奔喪場面顯得悲傷,接著切入傳統喪禮目不暇給的儀式,並以嘉年華式的手法展現,電影呈現既熱鬧又荒謬,既華麗又疲憊的生動語言。這點對土生土長的中南部的我們,一點都不陌生。甚至,我們多少也曾經歷過。導演也有安排旁邊的角色來附帶說明,不怕看不懂。
很多場戲真的令人難忘,查某子的哭戲、三人敷面膜聊天、飲料罐爆炸,在場面調度中都能帶出人物的個性。可是,幾場精采的戲,卻讓電影連貫不起來。導演想說的重點難道是片斷的回憶嗎?
一般我們認為文學作品改編,一定改得不好,因為都失去原著的味道。父後七日的優點,同時也是這部片的致命傷,因為它照章演出。
原著其實著重在女主角與父親,甚至是家庭之間,疏離且陌生的情感。女主角生在田尾,爸爸在夜市賣唱片,而她從小就離鄉去唸書,畢業後在台北工作,很能貼近中南部孩子的心聲。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且離鄉背井。回家,或許會迷路。
其中穿插的回憶其實是重要的電影場面,只可惜為了貼近原著,很多回憶顯得破碎而不深刻,如果導演想這麼做,那麼最後想烘托父親走後,女主角在香港往東京的候機室中的無盡悲傷,顯得疲乏無力。甚至為了更貼近原著,在最後直接念出原著最後的幾個句子,有點可惜之前的鋪陳。
如果原著是以女主角的視角去觀看這件事,那麼電影不知為何也花了不少篇章在講道士和他的小徒弟之間的父系認同?這兩條線彼此也無交集,更有點模糊焦點。
很多人或許都有失去親人的經驗,我也是,更悲傷過。也許很多人會說,因為你經歷得不夠,所以無法體會片中細微的悲傷。不過,我真的沒有感受到,雖然我很認真去參與。誠意十足的父後七日,或許真的電影給我們想像還不夠,我們期待日後能被感動,除了歡笑之外。
鬼月拿死人來當電影題材,剛開始看其實心中會怕怕,不過笑太久後就覺得,有看有保庇哦!
PS.彰化的夜市如遇到下雨天是收攤的。一點毛毛雨亦是。一來沒有生意,二來流動攤販多是露天做生意。而且他們是每天到彰化各個鄉鎮游牧去,隔天再做生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