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面對危機,急所當急
2008/10/06 12:24:01瀏覽372|回應2|推薦1
面對危機,急所當急

驚爆連連的9月終於過去,10月的全球金融市場會否仍是腥風血雨猶有變數,金融危機並未脫離險境。但現下的景況是,眼看著美國民眾在危機罩頂下,很不情願地接受了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最大規模的金融市場干預計畫;我們的政府竟想藉此危機當頭的氛圍,強推無關救急、卻有重大爭議的設立主權基金及大降遺產贈與稅等財經政策。這種「挾危機以令天下」的作為既不道德,更且後患無窮,還將牽延因應金融危機的資源及時機;奉勸國民黨政府要急所當急,不要重蹈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覆轍。

從這波金融危機的主要層面看,如房地產價格波動幅度、房屋貸款餘額成長、逾期放款比率走勢及利率、匯率的雙率水準等,台灣不算是這波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就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初起時,台灣總體經濟因有外匯存底及穩健財政的防護而受傷較輕一樣,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還得意洋洋地大力宣揚,卻也因此輕忽了金融危機的後座力。結果,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次年,台灣就發生本土型的企業財務風暴;並因企業紓困浮濫而導致金融體系不良債權激增,進而引發更廣泛的信用緊縮,限制了經濟活動,促使政府設立金融重建基金(RTC),以數千億元的公共資金移除金融體系的壞帳,方逐步重建金融機構的資金中介功能。

這個代價高昂的過程,國民黨政府不該因政黨輪替而從記憶中抹殺;反而更應深刻體認到,儘管當前的台灣經濟似乎僅是抵受全球資產價格調整、外資撤退、跨國金融投資損失的短期股匯市震動,整體情勢看來不像美國那般岌岌可危,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才要開始,挑戰將一個接著一個出現,而且會是一個比一個嚴苛。

首先是國際金融情勢尚未穩定。美國金融紓困法案過關,大型金融機構的融資困境並未因此立獲紓解;而在未來45天中,美國財政部將擬定執行細節,任何風吹草動都將引發市場騷動。於此同時,歐洲金融體系的地雷則還沒有爆完;至於亞洲,雖然展現了抵禦外資撤離的彈性,但近期韓元劇貶,已帶來不安。因此,各國央行仍須保持高度警覺,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需求獲得滿足。對台灣而言,目前整體流動性充足,但個別差異極大,值此信心脆弱之際,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避免讓個別問題擴大成市場問題。

再者,從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儘管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充足,但在市場風險及信用風險的雙重壓力下,實體經濟將無可避免地受到信用緊縮的衝擊,中小企業及景氣能見度低的產業將是首當其衝。政府此時或無可避免地啟動紓困機制,但應從前次經驗記取教訓,要儘量建立客觀、可辨識的篩選標準,避免行政指導下的紓困,成為金融機構壞帳激增的藉口;政府現下還要努力的是,擴充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承保規模,用實質的預算資源及長期累積的專業經驗緩和信用緊縮,否則只是風險的轉嫁,危機依然存在。

更大的挑戰是,全球經濟幾可確定將衰退,問題是衰退幅度有多嚴重,又會持續多久,但政府對此尚無全面性的思考與對策。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上周做了「要壞三年」的預測;儘管這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結果,但以日本通縮十年的經驗,卻不能不防。目前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應是減緩衝擊,讓大波動成為小波動,並縮短不景氣期間。

以台灣經濟現況而言,當下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外部需求減弱及市場重心的東移,雙率仍有使力空間;至於可操之在我的內需,財政政策的運用無可避免,也將擠壓其他政策,這個選擇必須事先想清楚,並能向民眾清楚地表達。這樣一個選擇,不只代表政策方向,更在展現政府對當前危機的掌握能力,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而這樣一個信心,正是恢復景氣擴張所最需要的。

可是,政府雖然看到了危機,卻沒有急所當急;反而於此時推出尚有很大討論空間的爭議政策,形同利用危機逼迫民眾接受;例如這幾天引發各方撻伐的主權基金,又如賦改會討論中的遺贈稅,竟要一舉降至10%。遺贈稅調降或有助資金回流,也確是重要議題,但論優先性,明年底落日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退場方案更高,因其直接攸關企業投資意向,卻是至今無影;政府捨此就彼,實予人「時機上故意」之疑,更生反感,也再挫政府威信,實是得不償失。

【2008/10/06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rstonly&aid=2276076

 回應文章

能者優先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MayJusticeBeDone 發言
2008/10/06 12:43
21 樓 MayJusticeBeDone 發言於2008-10-06 10:05:32

胡忠信說:馬英九平庸、軟弱又無能。真是貼切。

能者優先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何止內閣,「馬政府」都還沒組好咧!
2008/10/06 12:28
何止內閣,「馬政府」都還沒組好咧!

【聯合報╱社論】 2008.10.06 01:55 am


執政滿月後,「內閣改組」的呼聲就像符咒般緊貼在馬政府的門楣,撕之不去;林芳郁下台後,此一壓力也越來越強。事實上,「內閣改組」並非一個完全準確的命題,對馬總統而言,要如何儘速完成「馬政府」的有效組建,恐怕是更重要的事。

馬總統執政四個多月,說「馬政府」還沒組建完成,聽來或許有些荒唐;但看看眼前的景象,事實確乎如此。馬總統就任後,除了全力布建內閣人事,對於府院黨的溝通、不同部門間的協調、中央與地方的分工合作,似乎都還未能有效著力。也因此,整個政府行政步調零亂不一,左支右絀,一有狀況,全部壓力均反射到馬總統和劉內閣身上,弄得中央人仰馬翻。

原因之一,也許是馬英九誤估了領導一個國家的艱鉅和複雜,而輕忽了政府人事與氣象的更新;原因之二,也許是他為了避免重蹈扁政府的「鬥爭」路線,卻自困於個人的道德格局,從而拘限了政府整體的開闊思維與積極步幅。

舉例而言,新政府上台不久,連續發生駐日單位對日交涉不力導致漁民在釣魚台受辱的事件,以及瑞士來函通報扁家洗錢函件遭駐瑞士代表延擱近月;這些,都顯示了馬政府輕忽駐外人員忠誠的鄉愿作風,結果導致新政府形象受創。包括最近中央廣播電台的播送風格問題,央廣是國家宣傳機器,而非尋常媒體,卻放任綠營獨派人士把持節目。試問:任由國家電台播送與國策相違的宣傳,像是英明政府的作為嗎?

這並不是說馬英九必須對前朝官員作個總清理,而是說,為了政府的執政效能,馬英九必須整頓其執政陣容,尤其不能容許有人在政府裡扯政府的後腿。也唯有如此,才能權責分明,不需要一再拿「前政府留下的爛攤」為藉口卸責。七百多萬選民投了馬總統一票,目的是希望他能好好領導國家,而馬英九卻受制個人道德情操而綁手綁腳,人民能不失望嗎?當民眾看到今政府官員仍在向弊案纏身的陳水扁通風報信,大家會不憤怒嗎?

看中央政府表現,除了劉內閣施政無法讓民眾滿意,各部門間的溝通也至今無法建立有效的機制。以近日爭議的「主權基金」為例,從副總統、副閣揆、經建會副主委、乃至央行總裁,一天之中五易其詞,各吹各的號。政府中連幾個財經首腦都難有共識,如何說服人民相信其政策?若中央官員都不懂協調,成立再多專案小組又有何用?尤需提醒的是,國民黨中央及立院黨團原該在側翼協助攻防,但目前不僅未發揮輔佐功能,反而不時從旁掣肘。馬總統若不能有效收服這支大軍,他的政府談「完全執政」,恐怕是癡人說夢。

進一步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是馬政府脆弱的一環,從治水問題即可見一斑。試想,一個颱風來襲,府院巨頭全齊集災區視察,有什麼必要?哪裡堤防破損,哪些溝圳需要疏濬,哪個危橋該封,什麼低窪地或土石脆弱地帶應嚴防災害,地方最為清楚,也是地方政府的責任。馬政府若不能建立層層負責的機制,如何針對疑難雜症下藥?且當問題一來,人們將所有責任往中央一指,就算執政黨願意概括承受,一個「受氣包」政府又如何治好國家?

自李登輝凍省後,再經陳水扁八年的大權一攬及藍綠對峙,中央和地方關係已是一片殘垣斷壁。馬英九必須明白,若不能重新建立對地方的有效領導和監督,他所剩的人氣遲早會被大小事件消耗殆盡。從毒奶事件的「一個國家、多樣標準」,還看不出台灣的庸人自擾確事出有因嗎?

被形容為「腦結石」的政府,馬總統其實不必怨嘆輿論無情,而該放寬心胸,檢討自己忙碌終日卻一無所成究竟原因何在。簡單地說,問題不只出在內閣,問題在整個馬政府只組建了半壁江山吧!

【2008/10/0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