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荒謬的主權基金大夢
2008/10/05 15:58:03瀏覽345|回應1|推薦0
荒謬的主權基金大夢

總統府財經小組出師不利,第一次提出的兩項建議即被各界猛烈批評,總統府只好說只是提供行政院參考,甚至「只是拋出來討論可行性」。於是本來想為政策已亂成一團的馬政府拿定主意的財經小組,似乎反而製造了更多亂局。

我們昨天已就主權基金的議題指出,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之一是目的不明;參與討論的各界人士和政府官員心中想設主權基金的目的不同,當然也就會各吹一把號。擁有較高或最高決策權的人或許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揣有為股市護盤這種不敢明講的目標,因此對外的說法或決策,只好因外界的批評而變來變去。我們還要指出,即使目標確定是國內投資,財源還是大有問題。

財經小組並未明講基金的財源何來。但有與會的企業家對外表示他建議借用外匯存底,亦有學者表示曾向國民黨智庫建議動用外匯存底,而參加會議的重要官員以前也曾有動用外匯存底做國內投資的相關主張;因此外匯存底極可能是很多人構想中的財源。不過主管外匯存底的中央銀行彭總裁已明白表示不能動用外匯存底。其實我們早就指出,拿外匯存底來做國內投資就和印鈔票來投資一樣,完全違反金融和財政的紀律,絕對不可行。

我們設想,行政院若要求央行撥給外匯準備100億美元,則當政府要用這筆錢從事國內投資或購買國內股票時,行政院仍須先把外匯賣給央行以取得新台幣。於是中央銀行的外匯準備又恢復原狀,而行政院的百億外匯資產變成新台幣。把幾個過程加在一起,我們就可發現,行政院撥外匯來做國內投資或買股票的結果是,外匯存底不變,行政院資產增加100億,而央行負債也就是貨幣供給量增加100億。這結果和中央銀行直接印鈔票給政府用完全相同,是基礎教科書上都說不可以的做法。動用外匯準備的過程,只是自欺欺人的假動作。

這種做法唯一的實質意義,就是政府動用了原不屬於政府的錢,但新增的財政赤字卻被隱藏起來。而中央銀行則平白印鈔票給政府用,致使其負債大於資產,財經紀律和金融穩定同時被破壞。印鈔票花用是現代文明國家絕不敢做的事,但我國竟有那麼多重要人物想要讓政府撥用外匯準備,而不知這實質上就是讓政府印鈔票來用;大家的經濟學素養實在亟待加強。

動用外匯存底的想法之外,財政部長李述德則說,借錢和發債都是手段之一;然而這卻也是不可以的。如果必須借錢來投資,為何不由政府自己來借,而要弄一個主權基金來借?答案是,政府已經舉債甚多而接近法定上限,因此無法借夠多錢來擴大公共投資。而法律為何要限制政府舉債?那是因為政府舉債過多一方面將來難以償還,另一方面也可能立即造成總體經濟的不安。可見政府因為不能直接借更多錢,而設一個主權基金來借,可說是投機取巧的玩法行為。

我國財政大約從20年前開始敗壞;政府只減稅而不加稅的結果,使稅收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由18%降到民國89年只剩13%,而政府負債也逼近法定上限。這使過去八年政府投資無法成長。然而馬英九總統似乎不了解這種財政限制,因此一再批評民進黨執政八年沒讓政府投資成長,並因而要擴大做「愛台12項建設」。李部長做為負責任的財政部長,應該向長官說明公共投資須受財源限制的道理,或者找出其他合理的財源。但他卻提出用主權基金借錢這種逃避法律限制而破壞財政的做法。

不久之前李部長也曾說,為治水而發行的公債是自償性,所以不必受公債法舉債上限的限制。他也曾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而率先主張調降證交稅。這種種做法都違背了財政部該捍衛財政穩健的基本職責。相對於彭總裁的捍衛外匯準備和金融穩定,李部長實在應知所進退。而這兩種財源既然都不可行,府、院、財經小組及其他還可能介入決策或出餿主意的人,也請別再亂編籌款設主權基金的夢。

【2008/10/05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rstonly&aid=2273890

 回應文章

能者優先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危機 (二)
2008/10/06 13:28

https://city.udn.com/3011/3052639

最近開始有人開始覺醒﹐Bill Clinton 是其中之一。在最近一次的訪問中﹐他提出了若當初這些熱錢沒有投入房地產﹐而是投入再生資源的開發﹐美國不但資源自給自足﹐更可以做再生資源技術和器材外銷。這是我認為中國必須借鏡﹐且注重發展的地方。中國的最大天然資源是煤礦﹐一年建三座煤發電廠﹐仍然跟不上資源需求。在全球資源佈局上﹐小部份上是小有斬獲﹐但在大佈局上﹐仍不是美國對手。西方國家手段太多了﹐明爭暗斗不說﹐製造輿論也是高手(不曉得為什麼大陸人都沒有在言論中談 Darfur 問題﹐Darfur 在國外﹐跟西藏問題一樣鬧的火熱)。中國有需求更多的能源﹐政府應該要獎勵再生能源的開發﹐發展科技﹐避免熱錢因沒有投資項目而轉向房地產(或其他投資項目)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