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心理學談領導人性格 我這邊所謂的領導人是指古代的君主及現代的總統,以及日英兩國的實權總理以及各大公私企業的總經理,與一個公共行政單位的主管。 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個體對自己或別人所表現的行為或一事件為何發生的原因所給的解釋。 1. 情境歸因 (situational attribution):行為發生是因情境因素使然。 當部屬或員工對於一件事件不清楚或無法得知內幕時,或是對自己的遭遇待遇的好或壞都可以用情境歸因來看,也就是說多數人只要不順利都會怪到情境因素,相對地,領導人也會因為公司或一個單位中發生了某事件後而將該事件歸因於譬如國內政經環境或公司制度等問題。
2. 性格歸因 (personal attribution):行為發生是因個人自身因素使然。 有些人本身性格使然,譬如不合群、孤僻或不務實等,而如此性格及行為將使一個人會怨天尤人或是安逸而不知進取,相對地在領導人方面,一個領導人之所以會如此這樣或那樣的施政有絕大因素都是起因於其性格導致的 歸因的繆誤: 1. 社會期許:當要對人下判斷時,常因太看重對方不合社會禮儀的行為而忽略他好的一面。 有的領導人會誤判屬下的一時行為或看法,譬如領導人在組閣或組織團隊時,有些人會主觀挑選但有些人會詢問他人或是算命或是媒體炒作或民調來決定,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柯林頓了!! 2. 基本歸因誤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也就只重視性格因素而忽視情境對行為造成影響的偏差解釋。一般人解釋自己的行為較偏向情境歸因,而以性格歸因解釋他人的行為。 從古到今的領導人只要施政不當時都會先問心態態度品性及觀點等,其實這些都是性格歸因,而對於自己施政或管理不當常推託於制度與環境資源問題。 演員—觀眾的差異(actor-observer effect)當自己是演員時,給自己行為的歸因較偏向情境歸因。當自己是觀眾,看別人的行為,給的歸因較偏向性格歸因。例自己亂停車因找不到停車位且是暫停(情境歸因)。單看到別人亂停,則責怪他人沒有公德心(性格歸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