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30 23:15:23瀏覽2033|回應0|推薦1 | |
20世紀初,知識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具雛形,並形成三大學派,它們分別是:“德意志社會學—哲學學派”、“法蘭西迪爾凱姆學派”和“美國芝加哥學派”。從進化論視角看,最有意義的是德國學派,它是知識社會學的源頭,對知識社會學有著特殊的貢獻。繼馬克思之後,韋伯廣泛研究了知識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關係,認為社會、文化等因素決定知識的內容,反過來,知識的內容也影響社會和文化。狄爾泰則從認識論視角,用解釋學理論解釋產生知識的“客觀因素”。對知識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作出長期努力的是該學派的舍勒。舍勒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超越了實證主義的傳統思維方式,在社會存在與意識的互動關係基礎上,認為科學的世界觀並不能唯一逼真地描述“絕對客體”。但和單向的社會決定論不同的是,他認為絕對客體的實在範疇基於信念而非物質因素。舍勒試圖用絕對主義因素解決相對主義問題,同時又保留“知識二分法”及“知識的社會決定論”,這顯然是矛盾的。不過,舍勒的最大功績在於:他能夠洞察出科學家對絕對真理的尋求在本質上只不過是一種表像而已。從當代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觀點來看,他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至尊地位提出了挑戰,對兩種文化之間的歧視現象表示出強烈不滿。這為日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法蘭西迪爾凱姆學派”深受狄德羅思想的影響,在堅持“知識二分法”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嘗試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去研究知識的社會決定,他們的著眼點放在知識的起源和概念的演化上,他們的知識社會學又叫“知識發生學”。“美國芝加哥學派”因語言和地理上的障礙而循著自身的路徑發展,該學派在遵循實證主義原則的同時,注重考察社會心理對知識形成的重大影響,故被稱為“社會心理學學派”。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