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經濟日報提供 |
你挺核嗎?你反核嗎?可能都不是,我們必須把「不喜歡核能」與「反核能」分別開來。不喜歡核電廠的人很平常、很自然,要到極端不喜歡,才是反核,這要充分而具體的理由說服人,不能因核能有危險之虞,就堅決的反核。坐飛機一樣也有風險,就一輩子不坐飛機了嗎?
如果不喜歡核能,想要較安全的再生能源發電,而願意付出二倍以上的電價,那你就是及格的反核者。相反的,不喜歡核能,也不願付較安全的再生能源高電價,你只是一個「香蕉共和國」的成員而已,並非反核者。
多數人應該都不喜歡核能,只是不得已的接受者,這樣的人不算反核者。
時人有些以反核為時尚,為一種流行,而不知為什麼反對,要付什麼代價。其實反核是可以被看作一種流行,而不是一種時代潮流,它是與擁核交替流行。
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張家澤研究全球長時間支持核電與反核電的民調變化趨勢。他指出,就像經濟景氣循環-起起伏伏、反反覆覆,要是有任何大小的核能事故,反對核能者增加,之後緩緩地減少。
如1950-60年代支持者占優勢,1970年代支持者也占大宗。1979年美國發生三浬島事件,反對者增加;石油危機後又回復,1980年代贊成者減少;1986年發生車諾比事故,反對者大幅增加;1990年支持者與反對者持平;2011年日本福島大地震,核電廠輻射外洩,反對者大幅增加;但研判現況,反對者又在下降中。
這樣的反反覆覆似乎無法決定核能的前途。必須再看能源的氣候、整體能源、經濟的情勢與安全再做決定。
各類發電能源各有各的特性,核能經濟、便宜,符合環保要求,也符合多元化供應上的安全,但安全性的疑慮不能完全排除。化石燃料經濟、便宜,但不夠環保,其所排放的CO2等汙染,被指為導致極端氣候,對生命的威脅不亞於核能。再生能源環保,但卻相當昂貴,平均發電成本是火力發電的二至五倍。
在這樣的發電能源特性下,要公投或讓一般百姓去選擇,最可能的選擇,可能跟美國的結果一樣的,也就是,核能有安全的疑慮,我不喜歡;化石燃料有CO2汙染的疑慮,最好不要在我家附近;風力發電有噪音,也最好不要在我家附近。
美國的結果是:最好什麼電廠都別蓋,即所謂的BANANA(Build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thing),其英文字首合起來即香蕉共和國。
台灣為一離島,未有與其他國家電力連線,任何高價不接受,安全性憂慮不接受,環保有些問題不接受,任何發電方式都不喜歡,這可能就是反核派的共識。這樣的反核最後結果變成電力的孤兒,沒有電力可用,你會做這樣的選擇嗎?(作者李高朝是前經建會副主委,轉載自102年10月11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