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唯斯一乘
2024/09/17 23:14:33瀏覽27|回應0|推薦0

《唯斯一乘》姚孝彥作2020.10.15

閃鑠群星遜月光,聲聞詎得等空王;

斯唯一乘揚寰宇,大白牛車騁十方。


依大乘佛教所說,佛具稱「佛陀」(梵Buddha),其義為覺者;而具有三覺。如下表:

三覺:⑴自覺──自己已覺悟

⑵覺他──覺悟一切眾生

⑶覺滿──覺行圓滿

具此三覺,是為大覺。

而佛陀的比丘(梵bhikṣu)弟子所證的極果,即是「阿羅漢」(梵Arhat),其義為:應供、殺賊、無生。義如下表:

比丘:⑴乞士(乞食)──應供(值得供養)

⑵怖魔──殺賊

⑶破惡(破煩惱)──無生

應供、殺賊、無生名為阿羅漢。

比丘是因人,阿羅漢為果人。例如第一義「乞士」,謂比丘日日須挨家乞食,及至成就阿羅漢果時,即轉成「應供」──應當值得他人的供養。

我們從「佛陀」(覺悟者)與「阿羅漢」的實義來說,其差別懸殊。然而我若從聲聞藏的《阿含經》所說,阿羅漢即是佛。這在大乘菩薩藏是不能承認的。因為斷惑與證真的深廣度皆是天壤差異。依大乘之說,聲聞乘人,有定性聲聞,及不定性聲聞。所謂的「定性」,即謂以自覺、自證、生死已斷、諸漏已盡、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這只是自度自了的阿羅漢;只是自覺,而無覺他、覺滿,怎能與佛三覺圓滿相比擬?若是不定性者,他或能迴小向大,廣學法門度化眾生,那才是「大阿羅漢」,等同菩薩階位,其最後者能成就佛道。故大乘經中所訶斥的阿羅漢不能成佛,是指定性聲聞而言;並不包括不定性者。所以《阿含經》中的阿羅漢,有可成佛的;亦有不成佛的。

在《法華經方便品》偈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大正》No.262,T9,P.8a)

這就慎重宣說真正的正法,唯有「一佛乘」;沒有二乘(聲聞、緣覺)三乘(加上菩薩乘)。我們須知:比丘是因人,阿羅漢是果人;菩薩是因人,佛是果人。故菩薩尚未成佛。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更以長者豪宅失火,長者呼喊大家出離,但諸兒子於宅中嘻戲,不知出離。於是長者說:「門外備有三車(羊車、鹿車、牛車喻表三乘。)你們可以乘玩。」眾子衝出後,長者皆各與「大白牛車」。此大白牛最具雄壯有力,其疾如風,寓表一佛乘。故知佛陀一生說法,最後目的在「一佛乘」。

因此大乘法是崇尚菩薩乘及一佛乘,打壓定性聲聞。如《大寶積經.卷九十九.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云: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語無畏德女言:『汝見佛法與聲聞法有何差別?而見如是諸大聲聞不起奉迎,不與詶對、不讓床坐?』無畏德女答目連言:『假使星宿滿三千,不能照了;聲聞亦爾;以入定智而能照知;若不入定則不覺知。』大目犍連言:『若不入定,則不能知眾人之心。』女言:『目連!佛不入定而於恆河沙等世界,如應說法度諸眾生,善知心故,何況微少星宿光明諸聲聞耶?此事諸佛如來勝事。』」(《大正》No.310,T11,P.552b~c)

聲聞的智慧須從入定而能觀見;而佛陀不用入定,因為佛之大定乃性定,無出無入,定慧一體,洞灼無邊。此即聲聞與佛最大差別。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wangyao&aid=18106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