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性海靈光-----耕雲導師開示
2007/03/29 20:55:16瀏覽155|回應0|推薦3
 問:安祥合唱團的團友們,對禪曲歌詞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現在就歌詞部份,恭請 師父首先為我們開示《性海靈光》。

  答:這有點像上課,我們就念一句講一句吧:

悟心容易息心難──

  心有真心、妄心,這裏說的「悟心」,自然是指原本的真心,原本的心就是安祥,在座的各位都已經體會到了。這個心如王陽明所講的「不慮而知」,是絕對的心。想領悟到這個心並不難,但是要息滅那個妄想分別的心就很難了。

  《楞嚴經》上說「歇即菩提」,我們要想把妄想停止,只有靠安祥。有了安祥,就進入「不二」。入了不二法門,有念即是無念,說即無說,能夠自在受用。若不進入不二法門,你那個虛妄的分別心是不會停息的,它會無事生非,你雖然把自己關在屋裏,不接觸外面的環境,但是仍會胡思亂想,不甘寂寞,那更麻煩。所以要息滅雜念、妄想的心是很難的。

息得心緣到處閒──

  緣就是攀緣,也叫聯想或導體。非導體叫絕緣,修行人應該是個絕緣體,所謂「獨行道」,「常獨行、常獨步」,即使走在熙熙攘攘的熱鬧大街上,也好像是走在曠野荒郊,好像沒有其他人,只有你一個人一樣,這要「行深般若」,能夠保有安祥才做得到。

  能夠息得心緣,安祥是體,心緣是用,體用不二,我們便能在日常生活裏「到處閒」。「閒」就是說「身忙心閒」,儘管我們一天不停地忙,但是心裏好像沒有事情。

  學禪能夠在「離執禪定」上認真下功夫,便能夠「息得心緣到處閒」;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看什麼都不去聯想,「是法住法位」,一切都是合乎因果、恰如其分的存在。如果不能「歇即菩提」,顯出安祥的心態,便是「法閒人鬧」。

斗轉星移天欲曉──

  這意思是說:你離執禪定做得很好,慢慢地把雜念去掉了,感覺很舒適、很自在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干擾你,像曙光乍現,太陽露出了臉面──心安祥了!

白雲依舊覆青山──

  忽然一朵白雲飄過來,把青山給遮住、蓋住了。這意思是說:雖然有了離執禪定,但還不夠深入,必須要繼續再反省,在離執禪定中去做「去執禪定」的功夫,經過長時間的離執和去執,到了毫無執著時,便是無執禪定──大解脫。

  修學佛法,重要的是要得到方法。各位今天禪歌唱得最好、最認真、最灑脫,是不是有一種唱了等於沒有唱的感覺?這就是學禪的真實受用。修行的可貴在有真實的受用,你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在淨化,自己的心力在提昇,自己的氣質在改變,活力會增強,更明顯的是你這個人看起來越來越年輕了,這個大家可以互相觀察、印證,正法是立竿見影的,但若是太執著了就不行。

  修行很難啊!難在你不肯放下這個攀緣──聯想的心,「緣慮若息,心月自現」。《指月錄》上說:「一朵白雲橫谷口」,這關鍵都在自己能不能夠息心,然後能夠掌控自己的想念和行為。「幾多歸鳥盡迷巢」,認同虛幻,就會迷失自己。

  《性海靈光》這首禪歌分為兩部分,下部分是百丈大師的「上堂偈」。

  靈光獨耀──我們每個人的真實自己,是個蓋天蓋地的大存在,佛經上說「大圓覺海」,大圓覺海就是生命之海,是全同的,沒有對立的。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獨尊」便是「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根、塵相對而有萬事萬物的差別相,這是方便說。真實法是「根塵同源」,經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化」,幻因執有,如果不心生執著,則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當你淨化到「一也不立」的安祥心態時,便可迥脫根塵,不再受六根、六塵的纏縛了。

  體露真常──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本來面目就是永恆相。

  不拘文字──文字、語言、思想、理論……,這些都是後有的,是人為的,原本連地球都沒有,那裏有人?連人都沒有,那來的語言、文字?知道這一點,便不會拘泥於文字,不會被語言文字所操縱、所主宰了。

  心性無染──我們原本是佛,和佛的光明、智慧無二無別。

  本自圓成──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呢?因為佛沒有的我們有,我們比佛有太多不該有的東西:佛沒有煩惱,我們有;佛沒有無明,我們有;佛沒有妄想,我們有;佛沒有見取、執著和欲望,我們有;佛不放縱本能,我們放縱;佛沒有機械慣性,我們有;佛做的事,我們不做;佛不做的事,我們在做……我們有太多佛所沒有的東西。我們把佛所沒有的東西都丟掉,不就跟佛一樣了嗎?

  但離妄緣──你只要不去妄想和攀緣。各位現在不妨體會一下自己的心態,有妄想沒有?有攀緣沒有?各位現在都是原本的心態,跟佛有什麼差別?原本的心態就是安祥,這就叫做「虛靈不昧,了了常知」──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沒有想念,我說話你在聽,我不說話,一片空明。

  即如如佛──各位現在就是佛了,問題是你能不能把此刻的心態永久持續下去,把短暫變成永恆。

  以上是百丈的「上堂偈」,百丈還有個「下堂句」,當大家聆聞老和尚說法,歡喜信受、正要離開時,百丈又突然對大家召喚:「各位!」當大家回頭時,老和尚問:「是什麼?」這等於是對大眾一個考驗,如果是像懷讓禪師回答六祖「說似一物即不中」,那就是心心在道了。怕的是生心外覓:「是什麼?」──自己有沒有把什麼東西忘了帶走?

  「是什麼?」是在問你心態的感覺,對你做個提醒。禪宗以心傳心,那不是形容詞。你有沒有安祥?有沒有那種覺受?要如人飲水,不須要動念,不必要講的,所以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首禪曲──《性海靈光》,歌詞非常好,大家儘管唱,會唱出你那極為稀有、極為可貴的安祥心來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cy22&aid=85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