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5 10:06:23瀏覽279|回應0|推薦24 | |
台北電影節焦點導演麥可鮑威爾、英倫名導代表作華麗公映 2011年台北電影節第一波片單出爐,緊扣今年主題城市「倫敦」,精選名導演大衛連、希區考克早年在英國拍攝的經典作品,並同時聚焦今年焦點導演──麥可鮑威爾(Michael Powell),他的《黑水仙》(Black Narcissus)等五部黃金時期代表作在台灣大銀幕華麗公映。這位大導可說是最晚「紅」的古典大師,在他1990年過世後,他的影史地位反而因為蓋棺論定而越被推崇,堪稱是命運最多舛的大師。
世界知名的「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赴美前在英國拍攝的電影精彩可觀,1935年的《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描述加拿大男子在倫敦音樂廳,捲入一場竊取國防機密的諜報戰,緊張懸疑的逃亡過程中,更有希區考克式的幽默與浪漫,一直被影評人視為是希區考克在英國時期最出色的作品。另一位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名導大衛連(David Lean)在拍《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等大場面史詩片之前,他扣人心弦的文藝作,1945年的《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描述有夫之婦在火車站和陌生醫生差點引爆不倫戀的過程,充滿傳統與背德的掙扎,更入選百大羅曼史電影之首,亦是大衛連辭世之後,地位反而越來越被提昇的「新經典」。 英國自由電影時期的戰將湯尼李察遜(Tony Richardson),則有該時期的革命經典《甜言蜜語》(A Taste of Honey)入選,電影藉由一個高中女生的浪蕩生活印記,再現人生種種無法言喻的失望與沮喪,種族、性別、階級等社會議題一次到位,深刻地表現重新審視社會的改革之路。湯尼李察遜擅長刻畫扭曲的婚姻關係,1994年的《藍天》還曾將潔西卡蘭芝(Jessica Lange)推上奧斯卡后座。另一部代表自由電影時期的經典是1968年的《假如…》(If…),它更是爭議性十足的電影,問題重重的英國私校,男學生領頭造反,挑起近乎瘋狂的騷動。導演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曾在1986年執導紀錄片《Wham! in China》,男主角Malcom McDowell在演完《假如…》之後三年,再演出更叛逆前衛的《發條橘子》,誰能說兩者間有沒有巧妙的關連呢? 同志片經典之一《午夜牛郎》導演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1965年執導《親愛的》(Darling),是相對於自由電影時期之後的反思作品,以描繪倫敦都會寫實生活為主要的目標。描述女模特兒如何利用天生優勢,企圖闖進上流社會,和《午夜牛郎》同樣具有檢視社會現象的批判性。女主角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y)演過《齊瓦哥醫生》,曾是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的女友,當年曾以《親愛的》的精湛演技登上奧斯卡后座,2008年又以《妳的樣子》再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今年的英國焦點導演「麥可鮑威爾」,公認是英國影史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的雙親在南法經營旅館,不過鮑威爾在英國求學,1925年進入影壇,全方位學習電影技術,1931年擔任導演,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創作黃金期,可惜鮑威爾挖掘人性的寫實風格,在當時保守風氣中飽受批評甚至刻意被漠視,直到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今年台北電影節精選鮑威爾的《我行我路》(I Know Where I'm Going!, 1945)、《太虛幻境》(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1946)、《黑水仙》(Black Narcissus, 1947)、《後屋疑雲》(The Small Back Room, 1949)、《魔宮艷舞》(The Tales of Hoffmann, 1951)等五部四、五○年代黃金時期的代表作,其中多部都是他與《紅菱艷》名攝影師傑克卡迪夫(Jack Cardiff)合作的傑作。《魔宮艷舞》不僅有資深男星大衛尼文(David Niven)和《侏羅紀公園》男主角李察艾登保祿(Richard Attenborough)的精彩演出,更有電影、芭蕾舞、歌劇等多種藝術融合的巧思;《黑水仙》有黛博拉蔻兒(Deborah Kerr)、珍西蒙絲(Jean Merilyn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