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說朝鮮
2011/07/22 21:02:50瀏覽249|回應0|推薦2

太史公的一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可謂一槌定音,給了後世史家宗教式的訓令,中華文化方才藉著連綿不絕,舉世無匹的史書載體,精采紛陳地被記錄了下來.

從年輕時受天龍八部的影響,筆者就一直對於神秘的遼金夏民族感到興趣,但受限於史料稀少,真正付諸行動一探究竟,還是在大陸居家之後的事,而藉著長時間觀看歷史考古挖掘節目與閱讀坊間對東胡鮮卑(室韋)和通古斯靺鞨(女真)民族的研究叢書,遂也順理成章地接觸了"朝鮮"--這個前身是高句麗-->新羅-->高麗,且與渤海國和女真皆具有不淺血緣關係的鄰邦.

近兩三年更陸續購入了幾本有關於李氏朝鮮文人的著作以供閒時閱讀,且常為之浩歎,一則有感於自己從前對朝鮮的一知半解,二則感慨於在胡漢征戰上下千餘年血緣文化劇烈融合的過程裏,中原文化之別支其實在儒教所及的"海東"("東國")高麗(或朝鮮)妥善地被保留了下來,延續不墜.以至於我們今天在觀看韓劇時,不論古裝或現代,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許多人因而情不自禁地認同其道德內涵並喜歡上它.

朝鮮文人李德懋(1741~1793)所著"清脾錄"一書收錄了以高麗,朝鮮文人為主的中外詩作幾百上千首,編為百七十七則,茲抄錄"161崔楊浦"全文如后:

楊浦,字彥沉,栗谷先生門人也.工書善畫,詩尤清逸.天資溫潔,眉目如畫,世稱仙才.不幸早夭,年纔二十餘.九歲,從栗谷自坡州還京.栗谷馬上號韻,即對曰:[客行何太遲,不畏溪橋暮.青山一片雲,散作江天雨.]嘗遊鏡浦臺,有詩:[蓬壺一入三千年,銀海茫茫水清淺.鸞笙今日獨飛來,碧桃花下無人見.]申東淮翊聖<鏡湖記遊>:[髯翁記高古,浦仙詩更清.]自註:[髯翁,張維號,浦仙即楊浦.]其子有海,號墨守,崇禎己巳,充赍咨兼問安使,赴袁崇換軍前.風帆不利,泊於登州.時兵官張可度季筏及都司張濤,侍郎宋獻,御史梁之垣,參謀程僖文武吏,皆以王事萃於登.有海齏<楊浦集>,託而傳之於中國.季筏題之曰:[朝鮮弘文館學士墨守崔君,麟鳳之姿, 珪璋之品,翩翩大雅君子也.出其尊人遺稿見示,諸體咸備,清新俊逸.惜其享年不永,赍志未竟,不獨玄菟樂浪興悲悼,抑亦我中國所企慕.]仍題詩,[當時共羨瑚璉器,此日傳看錦繡文.]之句.有海次之曰:[珍重騷壇清妙句,揄揚屬國寂寥文.]可度即可大之弟也(?).宋獻題之曰:[彥沉東藩進士,文筆翩翩,八法六要,精貫旁通.]蓋自此<楊浦集>刊行於中國.朱竹垞選其詩,載於<明詩綜>,兼附栗谷評語.康熙  ,命儒臣編書畫譜.<書家傳>:[崔澱,字彥沉,別號楊浦,朝鮮海州人,工詩文.隸書祖述東晉,草書逼真懷素.]<畫家傳>:[旁通繪事,善梅竹翎毛,點畫入神.]如有海,可謂榮親而華國,不愧為忠孝也.

   覺得不夠"清奇"? 再看110李凝齋<杏花絕句>:[花落花開一病中,煙籠春晝雨濛濛.多情獨有雙飛燕,牆角簷頭蹴小紅.]138東方子(金錫汝)<詠漁翁>:[耆翁垂白髮,自疑滄江影.魚潛釣不動,坐睡蘋花靜.]是否古意盎然? 復如160芝峰詩播遠國(節錄):

萬曆丁酉,李芝峰睟光朝京,逢安南使臣唱和,遂跋之曰:[安南國距北京一萬三千里,其國王本莫姓.中朝以其數叛逆,革王號為都統使,至是為黎氏所滅.其使臣即黎氏請封而來,留玉河館.使臣姓馮名客寬,號毅齋.年踰七十,形貌甚怪,涅齒被髮,長衣闊袖,緇布蓋頭,精力尚健,讀書寫冊不休.若值朝會,束髮著帽.試製長句以送,則使臣擊節稱賞,必稱大手筆.且請曰:"不佞有<萬壽慶賀詩集>,敢請使公序."遂作序贈之,使臣以白線香百枚,脂香一器分送.]芝峰贈詩今選錄:[萬里來從瘴癘鄉,遠憑重驛謁君王.提封漢代新銅柱,貢獻周家舊越裳.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即今中國逢神聖,千載風恬海不揚.][聞君家在九真居,水驛山程萬里餘.休道衣冠殊制度,卻將文字共詩書.來因獻雉通蠻儌,貢為包茅覲象輿.回首炎州歸路遠,有誰重作指南車.]馮克寬詩亦選錄:[異域同歸禮義鄉,喜逢今日共來王.趨朝接武殷冠哻,觀國瞻光舜冕裳.宴饗在庭沾帝澤,歸來滿袖惹天香.惟君子識真君子,幸得詩中一表揚.][往往來來閱日居,客中二十又旬餘.衛身健僕惟長劍,交臂良朋有古書.迎至禮行胥鼓舞,生陽氣復已權輿.途長馬快遄歸早,任重方知是大車.]...芝峰又逢琉球使臣,芝峰撰<贈答錄>,跋其尾曰:[琉球國使臣蔡堅, 馬成驥,並從人十七人,皆襲天朝冠服.狀貌言語,略與倭同.願得所製詩文,以為玩寶,故略構以贈.而堅等短於屬文,不足與酬和耳.]

[說明]:   

1, 蓬壺:蓬萊仙山也。

2, 栗谷先生:李珥,1538~1584,朝鮮程朱學派大儒,經學根底沉雄而不死守經義,《禮記·文王世子》中記載有這樣一件事,說文王本應活一百歲,武王本應活九十歲,文王把自己的三年壽命給與武王,因此後來文王活到九十七,武王活到九十三。對這一記載他批評道:“《禮記》所謂文王以三歲與武王,則是修短之數不稟於有生之初,而父得與子,子得以與父矣。天下安有此理哉!縱有此理,武王若達孝,則安敢減父之壽以自益耶?此說乃漢唐之好事者為之辭,而不究其理耳!”

3, 坡州:地近朝韓北緯38度停戰線, 距漢城不遠。

4, 鏡浦臺:如中土之岳陽樓, 滕王閣也,建於高麗王朝之西元1326,位在江原道。

5,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殷朝叫。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

6, 銅柱 : 漢界也.

7, "",音ㄐㄧㄠˇ,偏遠地方之謂.

8, "胥鼓": 南夷之樂也.

9, "":音ㄔㄨㄢˊ,迅疾也, 心繫故土之意.

          事實上, 四百多頁的"乾淨衕筆談"(附圖一), 頁頁蘊意古樸, 句句文詞韶雅, 不惟賞詩, 亦且讀史也, 識者不宜錯過.  末了, 請再看一篇文章, 摘自杜慧月所著"明代文臣出使朝鮮與皇華集"(附圖二)257, 事關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祈鎮親征瓦剌兵敗遭俘代宗即位, 隔年頒詔各國, 並派倪謙(正統三年進士)出使朝鮮, 敕旨進軍馬. 朝鮮君臣商議其事部分大臣認為可少量供給以應付差事, 而世宗(1418~1450在位)主張依先朝舊例事大以禮:

今中國之變, 出於不意. 觀其疲弊, 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今若不遵敕旨進馬, 未充其數, 則必以為我國見中國之弱, 胡虜之盛,將有二心也.自古朝鮮號稱禮義之邦, 至誠事大, 如宋南遷, 中國盡為胡有, 猶不失禮, 越海以朝. 玄宗避亂幸蜀, 新羅亦溯江以朝.(李朝世宗實錄) 

    大明與朝鮮的宗藩關係自此愈為融洽,直至明末. , 1592年起的壬辰倭亂, 神宗發全國五分之一兵力入朝參戰, 終以豐臣秀吉病故,亂遂平息,而朝鮮舉國對萬曆帝感恩戴德,銘之在心,不敢或忘,後雖遇明亡,始終奉明正朔,用大明年號, "崇禎甲申百八十七年...", 對於滿清, 朝鮮從來就是"氣不打一地兒出", 私底下君臣對話, 恆以"胡虜"呼之. 甚而至於二十世紀初猶祭祀大明三帝不輟,像這樣一個以儒教治國而又心懷義烈的鄰邦, 不是兄弟是甚麼?! 不是禮義之邦又是什麼?! 時光飛逝, "東國"早亡,然千年民族秉性豈移哉? 今之台民動輒以瑣事詬病韓國,以封閉貧窮鄙視朝鮮,等而下之者更每每自得於"日本人對台灣最好"云云, 余失笑再三, 台人之樂受和風薰染,竟也有一番"義烈""貞正"功夫,夫復何言!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213&aid=545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