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7 17:22:43瀏覽1441|回應10|推薦125 | |
97/7/23(三)晨: 男軸心,女軸邊,同一軸,距不同。 在原始社會,中華先民的婚姻關係首先由「血親雜交」,經歷過「血緣群婚」,最後再進展到「族外婚」的階段,在婚姻關係不斷的變化中,由人口的繁殖能力和體質的提昇,可以證明人類逐步走向文明。 而從「族外婚」的氏族關係來看,人類則經過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階段: 母系氏族是以母親的血緣關係結成的原始社會基本單位,因此,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大致說來,母系氏族社會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氏、伏羲氏、神農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時期中華先民創造的神,其中後代所稱的三皇,即生活於這一時期。 父系氏族社會是以父親的血緣關係為中心結成的原始社會晚期的基本單位。隨著男子勞動地位的改變,使他們逐漸取代了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族社會裡,人們按照父親的血統確定親屬關係。父系氏族社會大約產生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早期,距今約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五帝就生活在這一時期。(資料來源:中國文化概論教案)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托的社會結構。因此,中國社會雖發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繫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徵的社會結構,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從傳統的社會心理來看,人們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複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份,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與西方人以uncle及aunt輕鬆替代複雜的血緣關係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這實際上是中國人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所衍生而成的。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係、財產的繼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稱謂表示出來的血緣關係,以及由此確立的尊卑、男女、長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 唐宋以降,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諸多變化和社交活動的不斷擴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範圍,根據自己的信仰、專長、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群體。這些游離於家族之外的社會交往和民間組織反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但是人們還是篤信血緣的力量。異姓朋友常常通過「結義」的方式結成「義兄弟」,其他還有如義父母、義子女等,這是一種自外入而非正者,故稱為「義」。元、明時的戲劇、小說多有朋友「結義」的描寫,如《三國演義》就是根據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所推衍而成,並在後世成為「異姓兄弟」的楷模。舊時,浙江一帶即有男子結拜組成的「十兄弟」,廣州地區則有女子結拜組成的「金蘭會」。明、清時的民間會黨也常常模擬家族形式,以結盟方式入會,師徒間以父子相稱,徒眾間以兄弟相稱。上述現象表明,人們始終認為,通過某種儀式使非血緣的關係轉化為象徵性的血緣關係,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資料來源:民風民俗資料/百度) 從中國傳統的父系社會生活來看,親屬集團乃至村落社區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著男性父系血緣關係這一軸心展開的,女性母系血緣關係則屬於軸邊關係,男、女性雖都同屬一個軸線,但因為距離不同,所以,重要性也隨之不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