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天才,而是他選定了目標之後,就用整個
生命去追求它、實現它,鍥而不捨的精神為他帶來了成就。
不要在中途停下腳步,選擇對的事情,就應當把它完成。把你的能量全部
集中起來,不停往下挖掘,找出那最豐富的礦藏。要不停地往下挖掘,而不
是蜻蜓點水。
中國一向是個強調「鍥而不捨」的民族,成語「滴水穿石」說的就是這個
道理。小小的水滴為什麼能夠把石頭滴穿呢?就是因為它們「鍥而不捨」。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中國人非常崇拜的天才詩人。人們常說,「李白鬥酒
三百篇」,指的就是李白的天才。別的詩人經常下苦功夫,不停地寫,可是
李白卻只要喝了酒,就能夠快筆寫出「三百篇」詩歌來。
這也許會讓我們產生錯覺,以為李白隨便地、不用花什麼力氣就能寫出優
美的詩歌,談不上什麼「鍥而不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李白天才式
的創作背後,還是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在支撐著他,使他能夠不停產生創作的
激情。
據說,李白小時候是一個貪玩的孩子,經常蹺課。有時李白覺得自己是一
個笨蛋,好像什麼都學不會,有時又覺得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不需要學習。
所以,經常一個人溜出去,四處遊蕩。
有一天,他來到一條陌生的小巷子裡,東走西瞧。突然,發現屋簷下坐著
一個老婆婆,在大石頭上不停磨一根大鐵杵。李白心理覺得奇怪,就走了過
去,問道:「老婆婆,您在做什麼啊?」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說:「我在磨
針啊!」李白睜大了眼睛,驚訝地看著老婆婆:「磨針?這麼粗的鐵棒,能
磨成針嗎?」
老婆婆頭都沒抬,邊磨邊說:「怎麼不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李白張大了嘴巴:「什麼!鐵杵磨成繡花針?」他呆站在原地,忽然明白了,
於是飛快地跑回家去。
從此以後,李白成了一個刻苦的人,而且往後一生都保持著這種優良品格:
做一個鍥而不捨的人。我們只看到李白天才的一面,卻不知道天才背後那一
股頑強的毅力。李白一生遊歷名山大川,每走過一個地方,都會寫下動人的
詩篇,一直到他死之前,還寫了一首《臨終詩》。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一
般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李白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天才,而是他選定了目標之後,就用整個
生命去追求它、實現它,鍥而不捨的精神為他帶來了成就。
著名的居禮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的成功同樣可以說是鍥而不捨的
結果。在發現化學元素「鐳」而獲獎之前,她和丈夫居禮先生曾做過幾千次實
驗,當時他們的實驗條件極其惡劣,甚至沒有自己的實驗室,只能在一間被人
遺棄的破屋子裡,度過幾千個默默無聞的日子。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在惡劣的
環境裡做出這麼偉大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有灰心、喪志、打算放棄
的時候,但是,最終還是堅持了最初選擇的方向。
有一些人,儘管有很高的天賦,卻因為毅力不夠,不能鍥而不捨堅持到最後,
在即將成功的關鍵時刻放棄了,因而與成功擦肩而過。在諾貝爾化學獎的歷史
上,也有好幾個令人感慨萬分的例子。
化學家里雷做了無數次實驗,想找出理論上已經證明了確實存在的某種新物
質。但是,他試管裡的物質品質總是要比資料裡預測出的品質要少一點點。他
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實驗,結果,每一次都得出相同的結果。
終於,在經過三年痛苦的失敗後,里雷宣布放棄他的追求。他覺得自己必定
不適合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於是悲哀地一轉身,到了另一個領域裡做其他研究。
令他難過的事情發生了。就在那一年,兩個年輕的化學家根據里雷預測的資
料,以及與他實際發現的資料之間的差異,得出了結論:這是一種新物質其實
早在里雷的試管裡了。這兩組資料之間的差異本身就是證明。由於里雷輕易地
認為,這一組差異是由於測量器的不準確而造成的,所以並沒有針對這種差異
做更深入的分析。事實上,新物質本身性質的特殊性就反映在這兩組資料的差
異中。
他們的報告一出來,所有的人都豁然開朗。那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
是這兩名年輕的化學家。最痛苦的人當然是里雷先生了。本來,這一個獎項應
該是屬於他的,是他發現了這一切,而兩個年輕人不過是彎一下腰,把他掉在
地上的成果撿了起來。
就某種意義來說,里雷不是被外在環境壓垮,而是輸在他沒有毅力,沒有鍥
而不捨的精神,就在快要到達成功的瞬間,喪失了最後的耐心。而正是這一點
耐心,構成了「鍥而不捨」和「點水蜻蜓」的差別。
里雷就是那個跑了九十九公尺就停下來的人,他離最後的百公尺終點是那麼
近。也許,他真該早點看到葛拉西安的忠告:選擇對的事情,就應當把它完成。
(本文節錄自朱周斌編著「成功的人有1%的想法和你不一樣」,漢宇國際文化
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