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龐統的兩次推薦
2010/01/22 07:56:57瀏覽762|回應0|推薦1

第一流治世之才龐統,兩次求職面試都不得要領,他錯在哪裡?

  司馬徽曾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裡的「伏龍」指
諸葛亮,而「鳳雛」即是指龐統。兩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境遇卻截然
不同——諸葛亮身居草廬,三顧方出,而委以重任;龐統隻身無主,兩次求薦,
均遭到冷落。這是為什麼呢?


不飾衣貌,不謹言行


  漢代揚雄曾說:「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法言‧修身》)行為
舉止輕率,就會招致虧待;衣飾相貌不整,就會招致羞辱。此話確實很有道理。

         古往今來,雖然大家都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真正能做到
「不以衣貌取人」的有多少?就連孫權、劉備這樣的以納賢聞名的人,也不過
如此。

  孫權、劉備在見到龐統之前,都久聞龐統大名,並且都非常願意與之相見。
孫權說:「孤亦聞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請來相見。」劉備聽說「江南名
士龐統,特來相投」時,也非常興奮,「便教請入相見」。一個「即請」,一
個「便教」,足見兩人當時的急切心情。

  但出現在他們面前,那個日思夜想,急欲一見的龐統,卻是個「濃眉掀鼻,
黑面短髯,形容古怪」的醜陋男子,並且「道袍竹冠,皂?素履」,一副寒酸
打扮。乍見此「尊容」,孫權「心中不喜」,劉備「心中不悅」。看來他們所
喜歡的,是龐統「江南名士」之名,而非「形容古怪」之人。

  話說回來,龐統也有該檢討的地方,那就是他並未注意基本的禮節,致使
自己的整體形象更加不好。例如他見到劉備時「長揖不拜」,這對劉備來說確
有失禮之處。儘管劉備應該禮賢下士,但前來相投的龐統,自身也得講究起碼
的禮貌才對。

  在心理學中,把第一次與不熟悉的物件接觸後所形成的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是透過對他人外部特徵(如聲音、表情、服飾、儀態等)的感
覺,進而推測其素質、能力、動機等,最後才形成對這個人的印象。值得注意
的是,第一印象對往後形成的「總印象」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努力給人留下一個較好的第一印象。當然人的
長相是很難改變的,但適宜的穿著打扮、舉止言行、氣質風度等,還是可以起
加分作用。龐統對此沒有足夠的認知,因此使他「掉價」不少。

 

不會示才,急緩失當


  才能和相貌不同。相貌是外顯的,別人一看便知,才能卻是內隱的,不通
過一定的形式,很難被人發現。所以要想讓人對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必須學會
展現自己的才能,這就像要成功推銷商品,必須打好廣告一樣。

  龐統的兩次自薦,是他兩次展現才能的大好機會,可惜他都沒能充分把握
住。第一次,孫權問他:「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龐統回答:「不必拘執
,隨機應變。」孫權又問:「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龐統笑著說:「某之
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因為孫權平生最敬重周瑜,見龐統輕視周瑜,心裡
自然不高興。

  從以上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龐統處處鋒芒畢露,結果使人產生逆反心
理。例如,他的第一句答語,原是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無所不知」,第二句答
語,則是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無人能比」。他的目的主要想引起孫權的重視,
哪知卻引起孫權的反感。

         試想,在孫權問他「以何為主」、「比公瑾如何」時,他若能老老實實地
舉出幾項擅長的科目,並且謙虛一下,或許還有機會繼續發表對天下政治、經
濟、軍事形勢的看法,讓孫權「驚為天人」,願意大加重用。

         然而龐統卻操之過急,一心只想讓對方早早發現自己的厲害之處。有時會
有這樣的情況:越是希望達到某個目標,就越是有種自卑感。越是自卑,便越
想炫耀,而越是過分地炫耀,所暴露出的缺點就越多,結果離所期望的目標也
就越遠。龐統如此不斂鋒芒的行為,正是他沒有自信的表現。

  有趣的是,在孫權處他鋒芒畢露,而到了劉備處,卻又來個有尖不露。這
種走向另一極端的作法,同樣不會給他帶來什麼好處。當劉備要他到耒陽任縣
宰時,他已意識到劉備對他的才能不了解,便想「以才學動之」,只因孔明不
在,他就輕易地放棄了這個機會。其實如果他能適當地「自我推銷」,劉備肯
定會改變看法,重新安排的。即使當時不便表現,但到耒陽縣後,只要有所作
為,一樣很快會脫穎而出。

        然而他卻寧願消極抗議劉備有眼無珠,選擇不理政事、終日飲酒,在一百
多天裡未曾顯示一次才能。若非孫乾對張飛提醒,張飛給龐統一次表現的機會
,後果將不堪設想。

  由此可見,在顯示才能方面,龐統在孫權處失之過急,在劉備處卻又失之
過緩,這些都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了解。至於諸葛亮,則做得恰到好處。他首
先藉別人之口「打廣告」,給對方製造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然後再來個姜太
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劉備三顧茅廬與他相見時,他不是講自己有何學問、有
何才幹,而是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適時地向劉備顯示了才能,因此,在
諸葛亮尚未給劉備謀事之前,劉備就覺得如魚得水。

.

.

(本文摘錄自《三國啟示錄》一書‧文╱于學彬)

圖片來源 http://www.fate101.com.tw/cgi-bin/showdemo.cgi?kind=sanpn11

.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自古不變的真理。

這篇文章寫的還不賴,作者深入剖析,讓人受益良多,不愧是"三國啟示錄",
真是做到了~鑒古知今,活學活用!  我想,龐統後來在劉備心目中的份量,應
該是比孔明重一點點..

除了他是一流的軍師,也因為龐統在荊襄江南一帶的影響力,比臥龍還要大..
劉備還得靠他來拉隴這南方一帶名士的心,就連弔喪周瑜,也只有他才最合適..

如果龐統也像諸葛亮一樣,一開始懂得包裝自己,搞不好就先被孫權拉走了...
但也許,龐統兩次應徵的表現,在在顯示他是有真材實料的人,因為名氣太過
響亮,所以都是一副有恃無恐的態度吧!  結果兩次都"大意失荊州"了...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xer&aid=371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