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27 19:37:20瀏覽3299|回應2|推薦4 | |
「驚聞」國北大校長、副校長發展出一套口訣快速記憶法,能讓九九乘法表熟荏的小學生在1小時內學會22×22的乘法表。我想請問教授的是,學生在學這個表的過程是理解或口訣記憶,如果能做腦波研究,此時他的大腦活動性質應該是記憶或思考。 據報紙所寫,以此法學8×17,口訣「一人生活有夠差」代表「1扣差」,適用於6~9×12~19,乘積超過100者。因為8×7=56,所以個位數字留用6,十位數是5減掉2(8與10的差額)為3,因此得出答案為136。 我的想法是,要得到8×17,列出直式8×7=56,5+8=13即可得到答案。可是依照教授的過程,學生第一必須背口訣,第二要選出恰當口訣以資運用。第三步他還化簡為繁的把5+8拆成5-(10-8),3放在十位,然後百位放一。請問教授,您有沒有向孩子解釋,為什麼百位要放一。為何兩人意愛去生子,百位數不是一。如果您不解釋,這不符合教學原則,如果您解釋,那回歸二位以上乘法的基本規則不更簡單易懂。又,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背「兩人意愛去生子」口訣,是否適合? 其實加法中的5+8,其思考過程就是5+10-2=13(或者5+5+3)一點都不複雜,何必口訣。所以我的建議是,把加法學熟,乘法只要直式一排,結果一目了然。所以我認為如果在學乘法之前,讓加法非常熟練,何需口訣。 王教授認為,數學最重要的是思考,而不是機械式的運算。他鼓勵學生學會22×22乘法表,就是希望學生能把時間留給高品質的思考,而不是浪費在基礎算術上。可是他是否瞭解,思考能力是必須由簡而繁漸次培養。其實,數學由最簡單的加法開始都充滿著思考的過程,扳手指學加法那是機械動作,但如果老師能帶領學生尋找規則動腦找答案,那就是思考。教改的目標是要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我以為這些能力當中思考、分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思考能力無法一蹴可及,必須長期練習才行。 王副校長又說,台灣學生在大學前所學的數學,不外乎是多練習、套套公式,很少有機會去探究「為什麼要用這個公式」。如果培養國中小教師的國北師的校長、副校長都帶頭鼓勵大家口訣學數學,莫怪乎我們的學生學數學只學到套公式。說真的,我還真看不出來,用口訣處理數字,和套公式做數學有何不同。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