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0/31 20:10:34瀏覽1310|回應0|推薦1 | |
這是一個月考題目,靈感來自我最近看的一本書「電磁恐慌」。常常,一般人在看新聞事件時,除了數字,會不會注意到數字背後的單位? 無線射頻能量的生物效應和所吸收的功率有關,通常量度「功率密度」就可換算得到每個個人可能吸收的射頻能量。功率密度的單位是每平方公分的毫瓦數。電信總局規範限值為每平方公分0.45毫瓦。2007年1月18某環保團體檢測台大圖書館無線上網的電磁波,約每平方公尺1700─2000微瓦(以1800做以下計算),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毫」是千分之一的意思(10的負3次方),而「微」是百萬分之一(10的負6次方),每平方公分上0.45毫瓦,換算成每平方公尺(一萬個平方公分)有4.5瓦。這是電信總局的規範。 而台大圖書館的電磁波每平方公尺1800微瓦,只有0.0018瓦的大小。 所以答案是(E)。 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等組織,制訂安全規範的步驟是: 而所謂的健康效應並非「致病」,而是發現「熱效應」等表面效應。 其實,電磁波的傷害性和波長有極大關係,傷害性大的γ射線和X射線波長極短,除了醫院的醫療用途外,不會出現在生活當中。會引起皮膚癌效應的紫外線則來自於太陽,和少數照明器材(選擇照明器材要小心)。一些標榜熱療的器材則含有大量紅外線(陽光中也很多)。而大家害怕的手機、基地台無線電波等叫做「射頻波」,波長很長,根本進不了體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