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起信論卷上》(2/2) 正確斷句與標點
2010/06/12 07:07:32瀏覽583|回應0|推薦2

《大乘起信論卷上》(2/2) 正確斷句與標點

    馬鳴菩薩造

馬鳴菩薩略傳 http://blog.udn.com/hgz88888/2876016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復次,分別心生滅相者,有二種別︰

一、麤,謂相應心;

二、細,謂不相應心。

麤中之麤,凡夫智境;麤中之細及細中之麤,菩薩智境。

此二種相,皆由無明熏習力起,然依因依緣;

因是不覺,緣是妄境。因滅則緣滅,緣滅故相應心滅,

因滅故不相應心滅。

問︰「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言滅?」

答︰「實然!今言滅者,但心相滅,非心體滅。

如水因風而有動相,以風滅故動相即滅,非水體滅。

若水滅者,動相應斷,以無所依,無能依故。

以水體不滅,動相相續;眾生亦爾︰以無明力令其心動,

無明滅故動相即滅,非心體滅;若心滅者則眾生斷,

以無所依、無能依故;以心體不滅,心動相續。

復次,以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淨法起無有斷絕︰

一、淨法,謂真如。二,染因,謂無明。

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境,謂六塵。

熏習義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

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真如熏故說有淨用。

云何熏習染法不斷?

所謂依真如故而起無明為諸染因,然此無明即熏真如;

既熏習已,生妄念心;

此妄念心復熏無明,以熏習故不覺真法,以不覺故,

妄境相現,以妄念心熏習力故生於種種差別執著,

造種種業,受身心等眾苦果報。

妄境熏義有二種別︰一、增長分別熏,二、增長執取熏。

妄心熏義,亦二種別︰

一、增長根本業識熏,令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受生滅苦。

二、增長分別事識熏,令諸凡夫受業繫苦。

無明熏義,亦二種別︰

一、根本熏,成就業識義。

二、見愛熏,成就分別事識義。

云何熏習淨法不斷?謂以真如熏於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

令妄念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以此妄心厭求因緣復熏真如,

以熏習故,則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淨;

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畢竟無有。

以能如是如實知故,修遠離法,起於種種諸隨順行,

無所分別無所取著,經於無量阿僧祇劫慣習力故,無明則滅;

無明滅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滅;如是一切染因染緣

及以染果心相都滅,名得涅槃,成就種種自在業用。

妄心熏義有二種別︰

一、分別事識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厭生死苦,

    隨已堪能,趣無上道。

二、意熏,令諸菩薩發心勇猛,速疾趣入無住涅槃。

真如熏義亦二種別︰一、體熏,二、用熏。

體熏者,所謂真如從無始來,具足一切無量無漏;

亦具難思勝境界用,常無間斷熏眾生心;

以此力故令諸眾生厭生死苦,求涅槃樂,自信己身有真實法,

發心修行。

問︰「若一切眾生同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而有信不信者

    從初發意乃至涅槃前後不同、無量差別?如是一切悉應齊等。」

答︰「雖一切眾生等有真如,然無始來無明厚薄無量差別;

    過恒河沙數我見愛等纏縛煩惱亦復如是,唯如來智之所能知。

    故令信等前後差別。」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事乃成辦;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或有雖知而不施功,

欲令出火焚燒木者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真如體熏因力,

若不遇佛、諸菩薩等善知識緣,或雖不修勝行、不生智慧、

不斷煩惱,能得涅槃無有是處。

又復雖有善知識緣,儻內無真如熏習因力,必亦不能厭生死苦、

求涅槃樂,要因緣具足乃能如是。

云何具足?

謂自相續中有熏習力,諸佛菩薩慈悲攝護,乃能厭生死苦,

信有涅槃,種諸善根修習成熟;以是復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

令修勝行,乃至成佛入于涅槃。

用熏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有無量義,

略說二種︰一、差別緣,二、平等緣。

差別緣者,謂諸眾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薩等

諸善知識隨所應化而為現身︰或為父母、或為妻子、

或為眷屬、或為僕使、或為知友、或作怨家、或復示現

天王等形;或以四攝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緣,

以大悲柔軟心、廣大福智藏,熏所應化一切眾生,

令其見聞及以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

此緣有二︰一、近緣,速得菩提故。二、遠緣,久遠方得故。

此二差別復各二種︰一、增行緣,二、入道緣。

平等緣者,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以平等智慧、平等志願,

普欲拔濟一切眾生,任運相續常無斷絕;以此志願熏眾生故,

令其憶念諸佛菩薩,或見或聞而作利益,入淨三昧、隨所斷障

得無礙眼,於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現見無量諸佛及諸菩薩。

此體用熏復有二別︰一、未相應,二、已相應。

未相應者,謂凡夫、二乘、初行菩薩以意、意識熏,

唯依信力修行,未得無分別心修行,未與真如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未與真如用相應故。

已相應者,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一切如來自體相應故;

得自在業、與一切如來智用相應故,唯依法力任運修行熏習真如,

滅無明故。

復次,染熏習,從無始來不斷,成佛乃斷;淨熏習,盡於未來,

畢竟無斷。以真如法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

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恒究竟;從無始來本性

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

本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

如是等『過恒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

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諸功德相?』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

  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

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

見有境界,名為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

光明義;若心性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

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

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

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於恒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

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恒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

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

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

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

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

復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

四攝等行,觀物同己,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

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

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

差別作用,周遍法界與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

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作用,

但隨眾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

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

    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

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

    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亦具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

    非於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

    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

「又凡夫等所見是其麤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

功德樂相,名為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

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

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

淨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

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

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

「問︰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

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

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

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

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

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此所現色身,一切眾生心意識

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復次,為令眾生從心生滅門入真如門故,令觀色等相皆不成就。

云何不成就?謂分析麤色漸至微塵,復以方分析此微塵;

是故若麤若細一切諸色,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

推求餘蘊漸至剎那,求此剎那,相別非一。

無為之法亦復如是,離於法界終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諸法

應知悉然。猶如迷人謂東為西,方實不轉;

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動,而實不動。

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之門。

大乘起信論卷上

 

 

附記︰

欲知此論之究竟真實義理,請讀《起信論講記》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4358

祝您法喜充滿,福智增長,菩提親證,佛道早成!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lightenment&aid=408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