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起信論卷上》(1/2) 正確斷句與標點
2010/06/02 10:28:14瀏覽839|回應0|推薦5

 大乘起信論卷上》(1/2)   馬鳴菩薩造

馬鳴菩薩略傳 http://blog.udn.com/hgz88888/2876016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歸命盡十方 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 救護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 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為欲令眾生 除疑去邪執 起信紹佛種 故我造此論

論曰︰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

           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

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

                    四、修信,五、利益。

此中作因有八︰

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

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

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

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

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

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

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此諸句義,大乘經中雖已具有,然由所化根欲不同,

        待悟緣別,是故造論。

此復云何?謂如來在世所化利根,佛色心勝,

一音開演無邊義味,故不須論。

佛涅槃後,或有能以自力少見於經而解多義,

復有能以自力廣見諸經乃生正解,或有自無智力因他廣論

而得解義,亦有自無智力怖於廣說、樂聞略論攝廣大義

而正修行,我今為彼最後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

而造此論。

云何立義分?謂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

言有法者,謂一切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此顯示摩訶衍義;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故;

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

所言法者,略有三種︰

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恒平等,

       無增無減、無別異故。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於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釋分?此有三種︰所顯示實義故、對治邪執故、

分別修行正道相故。此中顯示實義者,

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

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

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

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說名真如。

以真如故,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

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

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問曰︰「若如是者,眾生云何隨順『悟、入』?」

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

                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時隨順,

                妄念都盡,名為悟、入。」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

一、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

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

復次,真實空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

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

非一相、非異相、非一異相、非非一異相。

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故立為空。

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

言真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圓滿,

故名不空;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復有二種義,一則覺義,二則不覺義。

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

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

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

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

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如二乘人及初業菩薩,覺有念無念、

體相別異,以捨麤分別故,名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覺念無念皆無有相,捨中品分別故,名隨分覺。

若超過菩薩地,究竟道滿足,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始名為覺;

遠離覺相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根本性常住現前,是為如來,

名究竟覺。

是故經說︰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

又言心初起者,但隨俗說,求其初相終不可得;心尚無有,

何況有初?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恒有無明妄念

相續未曾離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

以於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無自性故。如是知已,則知始覺

不可得,以不異本覺故。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差別相︰

一、淨智相,二、不思議用相。

淨智相者,謂依法熏習,如實修行,功行滿足,破和合識,

滅轉識相,顯現法身清淨智故。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

與本覺非一非異,非是可壞,非不可壞。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

波因風動,非水性動;若風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

眾生亦爾︰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識波浪;如是三事

皆無形相,非一非異。然性淨心是動識本,無明滅時動識隨滅,

智性不壞。

不思議用相者,依於淨智,能起一切勝妙境界,常無斷絕;

 謂如來身具足無量增上功德,隨眾生根,示現成就無量利益。

復次,覺相有四種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一、真實空大義、如虛空明鏡,

        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皆不可得故。

二、真實不空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一切法圓滿成就、

        無能壞性,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於中現,不出、不入、

        不滅、不壞,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體具足無邊無漏功德為因,熏習一切眾生心故。

三、真實不空離障大義,如虛空明鏡,謂煩惱、所知二障永斷,

        和合識滅,本性清淨常安住故。

四、真實不空示現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依離障法,

        隨所應化、現如來等種種色聲,令彼修行諸善根故。

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不覺心」

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無實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迷無自相,不離於方;眾生亦爾︰依於覺故而有不覺妄念迷生,

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本覺,復待不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

真覺亦遣。

復次,依於覺故而有不覺,生三種相,不相捨離︰

一、無明業相;以依不覺,心動為業;

        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二、能見相;以依心動能見境界,不動則無見。

三、境界相;以依能見,妄境相現,離見則無境。

以有虛妄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

一、智相,謂緣境界生愛、非愛心。

二、相續相,謂依於智,苦樂覺念相應不斷。

三、執著相,謂依苦樂覺念相續而生執著。

四、執名等相,謂依執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

五、起業相,謂依執名等,起於種種諸差別業。

六、業繫苦相,謂依業受苦,不得自在。

是故當知,一切染法悉無有相,皆因無明而生起故。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同相,二、異相。

言同相者,如種種瓦器,皆同土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

皆同真相,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常入涅槃。

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畢竟無得,無有色相而可得見;

見色相者,當知皆是隨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

以智相不可得故,廣如彼說。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無漏、無明、

種種幻用相差別故。

復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識轉,此義云何?

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

分別相續說名為意。

此『意』復有五種異名︰

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

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

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

    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

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

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

     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

     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為自性,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何以故?一切諸法以心為主,從妄念起;

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

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言意識者,謂一切凡夫依相續識,執我、我所,種種妄取六種境界。亦名分離識,亦名分別事識,以依見愛等熏而增長故。

無始無明熏所起識,非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

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猶未知盡,

唯有如來能總明了。

此義云何?以其心性本來清淨,無明力故染心相現,

雖有染心而常明潔、無有改變;復以本性無分別故,

雖復遍生一切境界,而無變易。

以不覺一法界故,不相應無明分別起,生諸染心。

如是之義甚深難測,唯佛能知,非餘所了。

此所生染心有六種別︰

一、執相應染,聲聞緣覺及信相應地諸菩薩能遠離。

二、不斷相應染,信地菩薩勤修力能少分離,至淨心地永盡無餘。三、分別智相應染,從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離,

        至無相行地方得永盡。

四、現色不相應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滅。

五、見心不相應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滅。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此從菩薩究竟地入如來地之所除滅。

不覺一法界者,始從信地觀察起行,至淨心地能少分離,

入如來地方得永盡。

相應義者,心分別異,染淨分別異,知相緣相同。

不相應義者即心不覺、常無別異,知相緣相不同。

染心者,是煩惱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無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間業自在智故。

此義云何?以依染心,執著無量能取所取虛妄境界,

違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性平等寂滅,無有生相;

無明不覺,妄與覺違,是故於一切世間種種境界差別業用,

皆悉不能如實而知。(待續)

附記︰

欲知此論之究竟真實義理,請讀《起信論講記》 。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key=%B0_%ABH%BD%D7%C1%BF%B0O

祝您法喜充滿,福智增長,菩提親證,佛道早成!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lightenment&aid=408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