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10 15:39:15瀏覽286|回應0|推薦1 | |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55經第21、22篇《Paṭhamamahānām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我們從佛經裡可以看到,有的人因臨終前想起與情人的恩愛纏綿,死後竟成為低等的樹神;有人因生前被殘酷欺凌或遭背叛,懷著極大的怨恨發誓復仇,死前因咒怨而化生為厲鬼夜叉;也有人平生沒有做過甚麼大功德或大善事,臨終前竟因對佛陀生起恭敬的一念,死後竟也可以轉生為忉利天神。 因此,佛教認為,人在死前的最後一念,不論其善或惡,都將直接影響我們下一世投生的世界。因此,很多佛教徒都會擔憂臨終前的那一刻萬一把持不住而失去正念,會不會因此而墮入惡道? 本經中的主角摩訶男是古印度佛陀時代的一位優秀在家居士,據經籍記載他已證得阿那含果(三果)。在佛陀的晚年,琉璃王發兵攻打佛陀的祖國釋族,摩訶男居士沉入水底,將頭髮綁在水中的石頭上,爭取時間捨身拯救祖國的人民,因此被佛譽為在家弟子中「悲心第一」。但他在世時也曾擔心過這個問題,因此他前來問佛;佛陀告訴他,只要平時能憶念燻習三寶,按部就班認真修行,就不用擔心自己死後的去處。佛陀並以一棵平時傾斜生長的大樹為例子,解釋箇中的道理。 我們從這一篇經文中佛陀給予我們的啟示可知,臨終一念的善與惡,固然直接影響我們下一生;但,那是指一般沒有修行的凡夫以及不認真修行的人而言。如果是初果以上的修行人,已等於徹底閉塞了通往三惡途的大門,取得了通往人間天上、乃至解脫的通行證。 就算仍是一名凡夫,但只要有正見,認真依法奉行八正道,依照同類相應、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死後也一定會投生到善趣世界。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5/9/11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林中。當時,釋迦氏族摩訶男居士前來拜訪佛陀。 他頂禮佛足後,便退坐在一旁,他問佛:「世尊,迦毘羅衛國一向安隱豐樂,人口眾多,我每次進出時,都有許多隨從在側,但也常會遇見瘋象、瘋子及瘋狂的駕駛,我很怕受到他們的傷害致死,死前因恐懼而把持不住,忘記憶念佛、憶念法、憶念比丘僧。我常在想,如果萬一發生不幸,我死亡之後將會轉生至何處?」 佛陀告訴摩訶男:「不用恐懼,不要怕。你過世之後,一定不會轉生到惡趣。就好比一棵大樹,頂端平時朝下傾斜生長,一旦將其樹根截去,你認為它會墜落至何處?」 摩訶男回答:「它應該會朝平時傾斜的方向墜落。」 佛陀說:「同樣的道理,你也是一樣,一旦死亡,不會轉生至惡趣。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你已長期修習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所以一旦死亡,就算此肉身被火焚燒,或棄置於墳塚間,任憑風吹日曬,化為塵埃,但你善良的心意識早已長期被正確的信仰所薰陶,同時被清淨的戒律、布施、聽聞正法、正見智慧等功德所薰陶,死後便能立即轉生到安樂的世界,來世生天。」 摩訶男聽到佛陀的話之後,心中生起歡喜,起身頂禮佛陀後便離去。 (九三○)如是我聞。一時。 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 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 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 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 當墮何處。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 順輸。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 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 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 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 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 向安樂處。未來生天。時。摩訶男聞佛所說。 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