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8 00:35:48瀏覽159|回應0|推薦0 | |
第一殺賊:意即殺掉煩惱之賊。阿羅漢在因地修行滅受想定,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五陰中的受陰與想陰的煩惱,也就是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斷得乾乾淨淨,得到我空真智,證入阿羅漢果,了脫分段生死。阿羅漢人子縛煩惱雖斷,還有果縛這個色身,他知道五陰之中是無我相可得,可是對五陰之法還未知當體即空,認為實有五陰之法,所以說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羅漢又叫做愚法聲聞,得證有餘依涅槃,還要努力前進,加行用功,來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從空出假,才能稱為大阿羅漢,得證無餘依涅槃。這就是殺賊的道理。 第二無生: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跳出了三界生死輪迴苦惱,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個階段。 須陀洹初果聖人,還要到天上,人間各七返受生。斷除八十八使見惑之外,又斷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聖人,一生天上,一來人間,進斷欲界的後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聖人,雖不來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進斷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說只有阿羅漢果,才是真正無生。這就是無生的道理。 第三應供:就是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因為阿羅漢,既然證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養禮拜,為眾生作大福田。我們寺廟裡如果有信眾打千僧齋時,就會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化身來應齋主的供養,令佈施的施主得大福田。 佛教裡有這樣四句祝願的偈文:「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佈施,後必得安樂。」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弟子名叫阿菟樓陀,我們中國話稱為無貧尊者,在因地修行時,做一個種田的農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裡種地,帶了一包粗米飯菜,用作午餐。正巧來了一位辟支佛遊戲神通,隨緣出現,再到世界上來化現做一個貧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們乞食。 這一天,化來化去,連化七家都沒化到,就空缽回來。路過田間,這位農民見到老和尚就問:「老師父您今天緣法好嗎?飯菜化到了嗎?」老和尚嘆了一聲說:「不用提了,什麼都沒有化到。」農民一聽,立即產生同情憐憫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師父沒有化到飯菜,回去就要挨餓七天,再下山來化。 因此就發大心,把自己所帶的飯菜,誠誠懇懇地雙手捧著供養老師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這份飯菜。飯吃完以後,就遵照佛陀的教導,念誦祝願偈文:「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佈施,後必得安樂。」老和尚祝願完畢,就回去了。再說這位老農民餓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時候,對面突然跳出來一隻金光閃閃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農民的背上不肯下來。這位農民吃了一驚,趕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金兔子呀! 從此以後這位農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來。這是現世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報。轉生以後做一個名叫無貧尊者。他在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內,生生世世不受貧困的果報,享受榮華富貴。這件事說明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勝的果報。以上所講的即是阿羅漢具足有殺賊、無生、應供的三種道理,也是五種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什麼叫做五不翻呢?印度佛教經典,翻譯到我國,有五種的內容不能翻譯。 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二個字,如果翻譯為智慧,就不夠尊重,所以經中依舊保留般若二個字,如果一定要翻譯,翻做淨智妙慧(智慧),也只是勉強的翻譯。 第二順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要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具足名號,但古來譯經法師,都保留不翻,表示對佛尊重的意思,所以不翻。 第三是多含不翻。例如阿羅漢。因其意義包含有三種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詞也是多含不翻。 第四秘密不翻。例如經中諸陀羅尼,係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第五此方所無不翻。例如庵摩羅果等,因為這個果品是印度特有,我們中國沒有,所以不翻。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