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哆啦A夢好可愛呢
2013/01/18 21:07:55瀏覽810|回應1|推薦5

第1章 為何少吃對健康有益?

人類的生存關鍵為「生命力基因」
         
一天吃三餐乃是理所當然的事。生活在現代的人大概絕大多數都毫無疑問的這樣認為。

但是如果回溯人類祖先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十七萬年的歷史,人類每天三餐都能真正吃飽,不過是最近數十年的事。即使更寬鬆的估計,最多也不超過一百年。

以日本為例,大約就是從戰後的廢墟復興,然後進入高經濟成長時代之後,至少戰前、戰爭中,以及更早之前,一般百姓幾乎沒有吃飽過。

或許就是因為以前每天三餐無法吃飽是正常狀況,所以才產生出「攝取充分的營養是健康的秘訣」等神話。

在固定的時間進食是始於稻作文化開始之後。中國於紀元前兩千年左右開始種稻,至今不過四千餘年。而在此之前的十六萬六千年間的狩獵時代,則是沒捕獲到獵物,就數日間都無食物可吃。

即使稻作文化開始之後,世界各地也反覆因為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造成飢荒。因此稱人類的歷史為不斷與飢餓戰鬥的歷史也不為過。

直到現在飢餓依然持續,除了日本、台灣、韓國、美國及歐洲等地區,世界大半的國家仍面臨著飢餓的危機。

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WFP)所發表的「飢餓地圖」,可以看出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有不少以較深顏色標示的國家處於飢餓狀態中(參照圖1。以濃淡色來標示國民有百分之多少處於飢餓狀態)。

所謂飢餓,是指「相對於身高,無法攝取到維持最低適當體重與進行輕度活動所必要之熱量的狀態」。由於自然災害、長期紛爭和極度貧困,至今仍有許多人無法攝取到最低限度的食物。

但是由這個飢餓地圖,也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即愈是處於飢餓狀態中的國家,出生率愈高(參照圖2)。

相反的,處於飽食狀態下,看起來很幸福的國家,出生率卻非常低,人口不斷減少中。若以動物來說,是屬於「瀕臨絕種的物種」。如果繼續下去,推測數萬年後只有飢餓地區的國民能繼續生存在地球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生命力的差異呢?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除了飢餓之外,還反覆遭遇天災、傳染病、戰爭等危機。

大家認為「北京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爪哇人」是亞洲人的祖先、「尼安德塔人」是歐洲人的祖先嗎?

這是錯誤的!因為這些人都已經絕種了。為此對相信「人類不會絕種」的人感到抱歉,事實上,過去的確有不少人種滅亡,從地球上消失。今天的白人、黑人、黃種人的祖先,是一名十七萬年前生於非洲吉力馬札羅山麓的女性「粒線體夏娃」。

在處於飢餓狀態下的國家面臨人口爆發問題時,先進國家不論如何利用科學手法,也無法阻止出生率的下降。即使運用人工受孕等生殖醫療科技,也很難使人口增加。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人種的問題,而日本人正是懷孕率較低的民族吧。

但未必如此,在我們祖父母的時代,亦即二次大戰以前,一對夫妻生四、五個小孩是很普通的事。

也就是說,現代人可說是克服人類存亡危機而存活下來的人的子孫。人類體內擁有遇到飢餓、寒冷、傳染病時,就會湧現能存活下來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之源正是我們人類克服危機後所獲得的「生命力基因」。

生命力基因並非單一個基因。而是我們體內具備了戰勝飢餓的「飢餓基因」、在飢餓狀態下仍能生存的「長壽基因」、飢餓狀態時提高出生率的「繁殖基因」、戰勝感染的「免疫基因」、與癌症對抗的「抗癌基因」、防止老化和治癒疾病的「修復基因」等不勝枚舉的基因。

但比較困擾的是,生命力基因必須在飢餓或寒冷的狀態下才會發揮作用。而且,若在飽食狀態下,反而會使身體老化、降低出生率,免疫力更會攻擊自己的身體。

為了讓大家度過更美好的人生,下面就來說明生命力基因。

飲食過量正是疾病的開始 

有些國家將肥胖視為富裕的象徵。日本在戰後某一段時期,舊厚生省也曾實施「健康優良兒童制度」,表揚肥胖的小孩。

後來此制度因為可能助長小孩過度肥胖而廢止,但由這件事也可看出,過去曾經將肥胖視為一種光榮。

但另一方面,進入高成長期以後,電視、雜誌上的美食專題增加,使「飽食」成為日本的普遍現象。因為,動物本能的欲望「食欲」被完全解放。

動物為繁衍子孫,有「食欲」和「性欲」兩個欲望。雄的動物與雌的動物相遇,立即就會交尾。但是,如果有一位很有魅力的異性從你面前走過,你會侵襲對方嗎?

在人類的社會中,這是犯罪的行為。即使在動物的社會,獅子已經吃飽時也不會侵襲從眼前通過的兔子。人類剛吃過早餐不久,到了午休時間又要吃中飯。簡直比動物還不如。

每天三餐都將肚子填的飽飽,真的對健康有益嗎?我可以很明確的說,答案是「NO」。營養不足確實可能生病,但體內的生命力基因會發揮作用來治癒和預防疾病。但是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力基因會在飲食過量時發揮作用,因此未來因為過度飽食而致病的人將會不斷出現。

已知「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四大疾病,都是飲食過量導致肥胖或營養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所引起的。

在這種狀況下,每天主要的一餐應該在什麼時候吃呢?我認為一般在外面工作的男性還是以晚餐為宜。

每個人的工作時間依職業型態而異,因此未必非選擇晚餐不可。最好配合個人的生活型態來決定。
不過,成長期的小孩和停經前的女性等血糖值容易下降的人不在此限。由於這些人不耐空腹,每天三餐還是需要以一湯一菜確實進食。

第3章 實施「一日一餐」的身體變化

效果不僅限於減輕體重

實施一日一餐滿一個星期時,請聞一下你的腳。如果你以前有代謝症候群,體臭應該相當強烈。
但是實施了一日一餐後,只要一個星期,你的體臭幾乎可以消失。

體臭的原因為皮脂腺,亦即所謂的油汗。腋下和腳底都容易流出油汗。單純的汗不會臭,但如果有腋臭菌、葡萄球菌等黴菌繁殖,就會產生令人不快的臭味。

實施一日一餐後,血液中的膽固醇開始減少。膽固醇是性荷爾蒙的原料,特別是使腎臟正上方的腎上腺所分泌的男性荷爾蒙「雄激素」的量增加。

雄激素又被稱為「鬥爭荷爾蒙」,在「鬥爭」或「逃走」時,換言之,在遭遇壓力時分泌。男性荷爾蒙具有使皮膚油脂增加的作用,因此受到壓力時皮膚的油脂會增加,成為青春痘、腋臭、頭皮屑、掉髮的原因。

造成這些狀況的膽固醇如果減少,當然體臭和青春痘等也會消失。因此,一日一餐不僅能使人變瘦,還能使皮膚美麗,消除體臭。

另外,雄激素減少後,乳癌、攝護腺癌等靠性荷爾蒙而成長的癌症也會減少。

雄激素是男性荷爾蒙,會使皮膚變黑而且多毛。停經後的女性為皮膚暗沈、黑斑以及多毛而困擾時,一日一餐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另外,對男性毛髮稀疏也有效果。

等一下!我曾說雄激素是男性荷爾蒙,會造成多毛。因此可能有人認為,雄激素減少後不是毛髮會變得更少嗎?

確實,男性荷爾蒙是多毛荷爾蒙。動物中,雄獅子生有鬃毛,就是男性荷爾蒙的作用。但是,如果鬃毛長在臉上,就無法看見前方而難以發現敵人。因此,前額的毛根部分有將男性荷爾蒙轉變成少毛荷爾蒙的「轉換酵素」。這是動物進化的結果。

有壓力時會掉髮,是因為壓力使雄激素的量增加,再由轉換酵素將它轉變為少毛荷爾蒙的緣故。
以為一日一餐只有瘦身效果的人,聽到它還有抗老化效果、抗癌效果,以及消除體臭的效果,一定相當驚訝。

其實除了這些之外,它還有一項更了不起的效果,就是使頭腦年輕化的效果。

或許有人也知道,頭腦在小孩時就停止成長。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逐漸減少。到了老年容易健忘,令人產生一步一步接近失智症的恐懼感。

不過近年來發現,原本不會再生的腦細胞,在某種條件下還可以再生。

這個條件就是「飢餓與寒冷」。

人類過去多次瀕臨滅亡的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只有對飢餓與寒冷具有耐力的人能夠存活。
人類已將原來被視為不可能的腦細胞再生變成可能。

名為「海馬迴」的部分,亦即掌管人類感性的頭腦最原始的部分,就與頭腦的年輕化有關。
可知一日一餐的效果,還隱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第4章 養成「一日一餐」的習慣

使人年輕化的「黃金時間」

大約二十年前,抗老化最先進的美國發現生長激素是有助於年輕化的物質。因此,希望保持年輕的人之間掀起了一股注射生長激素的熱潮。

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即使不花大錢注射,自己也能源源不絕的製造出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是在睡眠中分泌的。但也並非任何時間睡覺都可以。晚上十點至凌晨兩點之間,才是分泌這種年輕化荷爾蒙的黃金時間。

睡眠有「快速眼動睡眠」(簡稱REM睡眠)及「非快速眼動睡眠」(簡稱NREM睡眠)之分。在天快亮時,注視睡眠中嬰兒的眼睛,可以發現眼珠子在閉著的眼瞼下不斷轉動。這就稱為快速眼動睡眠,這時頭腦已經醒了。

快速眼動睡眠時會作夢,或隔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翻身。藉此消除身體的疲勞,但是腦子幾乎是醒的,因此快速眼動睡眠在本質上可說是不太需要的睡眠。睡的太多反而覺得疲倦就是這種快速眼動睡眠。

相反的,腦子真正呈休息的狀態為非快速眼動睡眠。小孩子的睡眠幾乎都是這種型態,在睡眠中會分泌大量的生長激素,使身體不斷長高,因此有「一瞑大一寸」的說法。

已經停止生長的成人,非快速眼動睡眠漸漸減少。不過兩者還是每隔一小時左右交替進行。特別是晚上十點剛睡著後,到凌晨兩點之間,幾乎都是非快速眼動睡眠,接近天亮時則出現快速眼動睡眠的機率較高。

小孩子時為了成長,睡覺時非快速眼動睡眠占了大部分時間,但是成年之後就很難再有這種睡眠,因此,剛睡著後的非快速眼動睡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不可有任何人干擾的寶貴時段。

~~~~~~~~~~~~~~~~~~~~~~~~~~~~~~~~~~~~~~~~~~~~~~~~

如何促進抗老化荷爾蒙分泌

老化來自生長荷爾蒙枯竭

我將連同自己的實踐方法在內,為讀者們一一說明。出生於一九四○年的我,今年七十一歲(編注:本書日文版出書時間為二○一一年)。測量身體的組成分析,得到肉體年齡二十八歲的結果,而外觀就如同各位在本書的封面所見。一位經友人介紹前來求診的女性患者,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如此反應:「七十一歲?不可能,騙人的吧!駕照借我看。」她看了我證件上的出生年後,才心服口服。

正常情況下,生長荷爾蒙在兒童時期應該旺盛分泌。這是一種刺激細胞生長的荷爾蒙,能增加肌肉、骨骼、大腦等的細胞數量。有了它的加持,孩子的頭腦和身體就可以不斷發育。人到三十歲,生長荷爾蒙的分泌會突然下降,和二十歲的時候相比,只剩下一半左右,到了四十歲,更只有二十歲的四成分泌量。

也就是說,一旦生長荷爾蒙不足,不論任何年齡,都會有新陳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智能低下、罹患癌症等風險。生長荷爾蒙的名稱與侏儒症的由來,讓人們長年誤以為這是兒童生長期才會需要的荷爾蒙,事實上,它與成人的老化、疾病都有密切關係。如果把老化說成是「生長荷爾蒙低下症」,那麼它的防治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生長荷爾蒙的分泌來自「肌肉破壞」

成人因為某些障礙導致生長荷爾蒙停止分泌,治療上也必須補充生長荷爾蒙。這是全球通行的療法,也已經有超過六十個國家認定為保險適用項目。日本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在二○○六年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不過對象僅限「成人生長荷爾蒙分泌不全症」患者。像是交通事故等意外造成腦下垂體重大損傷,失去分泌生長荷爾蒙機能者,或是腦部惡性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影響生長荷爾蒙分泌等,極有限的個案方能獲得健保給付。

一代國際巨星伊莉莎白泰勒曾經為了長保青春容顏而注射生長荷爾蒙,能夠長期以此作為保養者,必須是家財萬貫,一般人實在負擔不起。如果資金不足,半途停止注射,人體反而會快速衰老。這是因為依賴注射補充以後,生長荷爾蒙不再自力分泌,造成機能極度低下的反效果。就像一味依賴交通工具代步,腰腿就會變得無力一樣,是所謂的「用進廢退」原理。停止外來的注射補充以後,身體無法自行分泌生長荷爾蒙,細胞數量一下子減少,身體就會在突然間急速老化。

正因為如此,生長荷爾蒙無論再怎麼神奇,我仍然反對注射補充(當然,罹患侏儒症,或成人基於治療的必要除外)。讓身體自行分泌足夠的生長荷爾蒙,而不必透過注射,才是理想的抗老化方式。只要善用身體的運作原理與大腦的活動特性,想要讓生長荷爾蒙源源不絕的分泌並非難事。重點在於掌握運動的訣竅,刺激大腦活動,讓它發出分泌生長荷爾蒙的指令。

刺激生長荷爾蒙分泌的必要動作,就是運動。

請讀者們回想第一章「肌肉是替換制,有破壞才有建設」的內容,這個章節提到,運動時別只是想著「鍛鍊肌肉」,而要抱著「破壞肌肉」的意識去運動,才能收到真正的功效。因為肌肉是替換制,要製造新的年輕肌肉,必須先破壞老舊肌肉不可。

肌肉一旦遭受破壞,大腦會做出「必須進行組織修復」的判斷,繼而分泌生長荷爾蒙,用來增加細胞數量,製造新的肌肉。

那麼,哪些運動能夠破壞老舊肌肉呢?

這麼做可以輕易破壞老舊肌肉

人體的老舊肌肉猶如梁柱或地基腐蝕而傾頹的小屋,又像是彈性疲乏的橡皮筋。想要將它徹底拆除,最有效的方法是施加重量壓垮它,或是使勁拉扯、搖晃它。以運動來說,從事舉槓鈴(barbell)之類的重力訓練最合適。做這類憋氣使勁的運動,必須持續三十至四十分鐘左右,每週二次。

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與日本甲組職業足球聯賽(J. League Division 1)的霸主鹿島鹿角隊,所使用的某種特殊運動機器。這種名為「加速度振動板」的機器,外型乍看很像是電動滑板車(segway),為帶有龍頭(握把)的站立型座台。使用者站上像體重計一樣的座台,座台便會高速振動,從各個方向拉扯或搖晃腰部以下肌肉。一身老化肌肉的人站上這台振動板不過三十秒至一分半鐘,隔天就會肌肉痠痛舉步維艱。雖然坊間也有類似的機器,不過振動方向單一,肌肉很快就習慣而失去效果。人體的肌肉呈現三百六十度分布,運動機器的振動方向或搖晃型態若不能做到變化複雜,就失去使用上的意義。

關於如何破壞老舊肌肉,我舉出舉槓鈴等的重力訓練,與NASA採用的加速度振動板。但其實,想要刺激生長荷爾蒙分泌,還有更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加壓式止血帶,甚至是不必借助以上這些機器或器具,只憑自己一個人的身體就能完成的運動(Slow Squat,緩慢屈蹲)

反覆進行單純的有氧運動就可以製造新的肌肉

想利用身體分泌的生長荷爾蒙製造新的肌肉,反覆進行單純的有氧運動很重要。

像是原地踩健身腳踏車,或是騎腳踏車出門兜風,還是優閒的散步,都屬於這類運動。

重點是運動的同時還要能夠充分吸收氧氣。如果選擇踩腳踏車運動的話,個人推薦Aero bike 型最合適。散步運動的人,則要把握邊走邊深呼吸的要訣。想製造新的肌肉,就必須供應身體組織充足的血流(也就是氧氣)。

至於為什麼要重複單純的運動?我認為這是要養成細胞的意識。為方便讀者理解,我姑且如此比喻:在淘汰掉老舊肌肉而新的肌肉尚未遞補上來的空檔,重複踩踏板或走路這些活動肌肉的單純動作,是要一再提醒這些部位保持「我是肌肉」的意識。在這段空檔期間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空出來的位置有可能會被脂肪占據。

重複單純的運動,是要喚起身體「這裡有肌肉」的記憶。最新研究證實,透過這樣的運動模式可以十分有效率的製造出年輕肌肉。

讀者們注意到了嗎?截至目前為止提到的所有製造新肌肉的運動,全都集中在腰部以下。無論是踩自行車還是散步,通通是下半身運動,就連破壞老舊肌肉,也都鎖定下半身。(還有一項尚未詳述,就是Slow Squat,緩慢屈蹲)

前面說到,經由生長荷爾蒙刺激而長出來的新肌肉,在抗老化的工作上發揮十分重要的功能,更精準的說,這個新肌肉是指「新生成的腰部以下肌肉」。

腰部以下肌肉是「良性荷爾蒙分泌器官」

目前已知,新生成的腰部以下年輕肌肉能分泌出「myokine」這種防止老化、預防疾病的荷爾蒙,換句話說,就是一種抗老化荷爾蒙。myo 是肌肉,kine 是酵素(亦即荷爾蒙), 這是最近發現的新物質, 目前已經找出一百種之多, 統稱為「myokine」。

「myokine」具有分解脂肪、預防糖尿病、防止動脈硬化、安定血壓的多重作用,甚至對於認知功能障礙或癌症都有效果。孩童能分泌大量「myokine」,所以很少會罹患癌症。

「myokine」只會從運動生成的新肌肉分泌出來,而且僅限於形成後四個月內的年輕肌肉。所以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肌肉的代謝週期,有效破壞老舊肌肉、製造新的年輕肌肉。尤其「myokine」和其他的荷爾蒙不同,只在運動的時候分泌,而且不可思議的是,無論上半身的肌肉多麼年輕,也幾乎看不到「myokine」的作用。透過運動經常更新腰部以下肌肉,是預防老化與疾病絕不可欠缺的手段。對身體而言,腰部以下肌肉形同是製造良藥的機關。

這個能夠抗老防病的荷爾蒙,來自人體下半身無法單手盈握的大塊肌群,我稱之為「腿點」,它們是①臀部肌肉、②小腿前側肌肉、③小腿內側肌肉、④小腿肚肌肉。

(詳細的促進抗老化分泌方法,請見本書第三章、第四章)

糖尿病別注射胰島素!

因為血糖值過高而上醫院的人,通常會得到如下的治療。

首先,醫生會面對患者,正色說道:「你的血糖值高了一點,如果無法把它降下來,而讓糖尿病惡化,後果就嚴重了。我給你開促進胰島素(消解血液中糖分的荷爾蒙)分泌的藥,請務必要按時服用。」(或是直接為病人施打胰島素)

像這樣,持續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的病患,做了追蹤檢查以後,發現血糖值真的降下來,他們會讚嘆說:「太好了!本來已經飆到兩百的血糖降到一百二十呢!這醫生實在高明,把我的病都治好了!」

且慢,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犯了十分顯而易見的離譜錯誤。這樣的治療基礎,是建立在「因為胰島素不足,才會罹患糖尿病,所以需要更多胰島素」的古老觀念上,用這種邏輯治糖尿病,想要回復健康不成,反而更傷害健康。

胰島素有消解血液中糖分的作用,所以服用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或是施打胰島素,確實能夠降低血糖值。

然而,各位可曾想過血液中這些多餘糖分到哪裡去了呢?

事實上,它都轉化為脂肪型態,囤積在人體內了。

以清掃來比喻的話,這就好像是把餐桌上的剩飯,用面紙之類的東西簡單包一包,偷偷丟棄在屋子裡不顯眼的角落,乍看之下,餐桌收拾得整潔乾淨,但是被暗地隨意棄置在角落裡的廚餘卻發出陣陣惡臭,黴菌四散,整間屋子成為髒亂的巢穴。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把剩飯直接留在桌子上要來得好,至少,我們還會認真想要解決餐桌上的剩飯問題。

同樣的,血液裡的多餘糖分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避免血糖過高危害健康,然而一旦讓它轉變成為素有「萬病之源」稱號的內臟脂肪,那麻煩就更大了。而這都是拜胰島素治療之賜。

血糖值降低,不等於健康

這是個醫學教育普及、連小孩都知道什麼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時代,大家也早已經明白蓄積在腹部的內臟脂肪是引發各種疾病的根源。以藥物來消解血糖,會逐漸累積內臟脂肪,其危害就連血管也不得倖免。由血糖轉化成的脂肪也會堆積在血管內,造成血液濃濁,讓人早日歸天。目前醫學界已經知道堆積在內臟的脂肪會釋放出各種各樣的「毒」,當中還包括阻抗素(resistin)、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等物質,它們會弱化胰島素的效用,招致以下的惡性循環:

把血糖值過高歸咎於胰島素不足↓投與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血糖轉化為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分泌出阻礙胰島素發揮正常效用的劇毒物質。

病人總以為只要血糖值降下來,自己就會健康,這樣的錯誤認知,讓他們看到醫生開出處方藥物就覺得心安,才會放任如此滑稽的治療手段到處橫行。

事實上,血糖值過高並非胰島素分泌不足,而是它的效用不好,無法正常發揮消解糖分的作用,所以是「質」的問題,而不是「量」的不足。根據研究,從健康的百歲人瑞身上,可以找出三項共通點,其中之一,就是「體內胰島素濃度低」。也就是說,健康長壽的人血中胰島素濃度普遍較低,一般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胰島素效用高,所以少量就能達到功效。會把飲食轉化為脂肪的胰島素,對身體而言無疑是「劇毒」,所以胰島素量少、質精、效率高,才是健康之福。

反觀現在面臨胰島素不足而血糖飆高的人,其實在演變到如今這個局面之前,已經歷過一段大量耗用胰島素的時期,正因為他們的胰島素沒有發揮良好的效用,身體才會被迫分泌出更多胰島素來助陣。但是即便如此,還是無法降低血糖到正常標準,所以醫生祭出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硬是逼身體擠出更多作用效率差的胰島素,結果又加重囤積內臟脂肪的風險,反而招來更多的毒。

那麼,真正的治療應該如何進行才好呢?

運動可以提升胰島素效用,降低血糖值

對高血糖的患者來說,透過運動消耗血糖,將多餘的血糖轉化為能量,這才是真正的治療。再次以清掃來比喻的話,就是把餐桌上的剩飯拿來作為庭院或陽台上的家庭菜園肥料,透過妥善運用做有效處理。這麼一來,屋子裡就不會有垃圾堆積,好比體內不會囤積「萬病之源」的內臟脂肪一樣。

如果要簡單說明運動與胰島素的關係,我們可以說:運動能提高胰島素的效用,想要以少量的胰島素就達到必要的作用,運動絕對是關鍵。從事運動,能夠讓胰島素有效利用血糖產生能量;如果不運動,選擇一味依賴胰島素補充,這些胰島素只會把血糖變成脂肪囤積起來。所以,基於現實需要而不得不補充胰島素的人,必定還要加上運動,這一點完全沒得商量,否則,用藥只會傷害健康。

用降壓劑治療高血壓的陷阱

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的治療,同樣是在重複與糖尿病治療一樣的模式。

病人只要血壓升高,現代醫療的處置就是給予降壓藥物,這麼做真的好嗎?

你可知道血壓為什麼會升高?這是因為體內有某個臟器發送求救信號說:「喂,我這裡血液流不過去,就快沒血了,趕緊幫我送血過來呀!」

像是腎臟、肝臟、大腦等臟器一旦缺血,它們就會分泌「給我血」的荷爾蒙求援。這種求援的荷爾蒙目前已知將近一百種,心臟收到這些訊息以後,會拚命把血液設法送到這些臟器所在位置,所以心臟馬達必須全力加壓,打出更大量的血液;換句話說,就是升高血壓、加速脈搏,努力供應血液。這便是高血壓的由來。

所以血壓升高是身體活命的必要手段,唯有如此,心臟才能夠把血液送到身體某個缺血的臟器。而我們竟然用藥物把血壓降下來,無視於求救的臟器,不給它們支援……。

當然,用藥物降血壓有時也是必要之惡。因為心臟如果不斷接收到「給我血」的求救荷爾蒙訊號,為了鼓出更多血液而不斷加壓,時間久了,血管會有破裂的危險。所以在緊急狀況下,還是必須動用降壓劑。此外,持續高血壓會讓血管長期承受過度壓力,提前罹患動脈硬化。而且心臟不斷「怦怦怦」的大力鼓動,病人會十分難受,所以在不得已的時候,適度使用降壓劑仍然有它的必要性。

只不過,服用降壓劑的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渴求血液的奧援而不停呼救的臟器,別以為只要血壓降下來就天下太平、健康無事了。

放任臟器缺血不顧,久而久之會造成臟器功能衰竭,如果是發生在腎臟,那麼負責排泄身體老舊廢物的腎臟會逐漸失去作用,日後必須依賴人工血液透析(俗稱洗腎);而如果是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必須接受手術,植入導管或支架等擴張血管的醫療器材,再不行的話,還要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裝設人工血管取代阻塞的血管。

健走,才是高血壓的根本療法

那麼,要如何適時將血液送到缺血的內臟器官,又不會對心臟這具馬達造成負擔呢?這時就要出動人體的「第二心臟」。善用我們的第二心臟,高血壓能神奇的降下來。這個「第二心臟」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的肌肉。向病人不厭其煩的說明,並指導他們從事健走等運動,製造腿部肌肉,這才是真正的高血壓治療,也才能夠創造健康。

曾經有一位血壓高達一百八十至二百左右的病人,到我的診所求診。診所的醫護人員一開始都很擔心,不敢要求這位高血壓病人運動。對於這樣的病人,我會先做好他們的健康管理,在控制脈搏不往上飆高的前提下,指導他們努力做運動。所以我仍然堅持比照辦理,督促這位高血壓病人運動,結果他的血壓一下子降了二十至三十毫米汞柱。

患者看到實際的成效,他們的認知也會跟著改變,當血壓高而頭痛的時候,不再整日臥床,而懂得稍微用走路來降低血壓。雖然季節改變的寒暑冷熱變化,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風險,但只要留意這些變數,大多數病人從事運動後都能夠有效降低血壓。這是因為肌肉這個「第二心臟」的功能獲得充分的血液供給以後,缺血的臟器就不再頻頻求救,心臟也不用再拚命加壓送血,血壓自然會下降,血管也不必承受過大的壓力負擔。

(春山茂雄71歲,擁有28歲青春)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34&aid=7236507

 回應文章

天路(今日當如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經驗
2013/01/20 13:31

前年冬天減肥,一天等於只吃兩餐,

結果流行兩輪感冒,都與我擦肩而過,犯不著我。

但是當時常處在飢餓中,脾氣很壞,常想拿鞋打不識相又囉嗦的客人,

還好我的修養戰勝了暴力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