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2/26 01:10:54瀏覽423|回應3|推薦3 | |
一件事情…
用不同的角度/立場看,會得出不同的觀感 對有閒有錢有地位 __有「財」可理的上流社會而言,這「錢」之一物的意義可能全然不同於我等小民 (Jim Carrey:Fun With Dick And Jane!) 對一個資產八位數、九位數以上的有錢人,理財的問題或許有財務專家幫忙打理 這樣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在下這樣的上班族是如何每個月靠寫著五位數數字的「薪資條/薪水袋」打理生活所需? 而除了這「好野人」和「普通人」的差別之外 一般中產、小康以上的朋友,應該是很難理解「月光族」及「卡爆族」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有道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辦法這個月跑上海、下個月到香港只為了美酒美食的人,我不相信他能真的了解每天「社會版」上的小市民是怎麼過日子的 so,說回「卡債」的問題,每個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包括信用、財務)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__但還錢的時間、方法、附加的利息,可能的機會成本…又豈是這樣一句話能代過? 銀行、媒體和一些好事者眼看「卡奴」問題形成社會議題…愈來愈突顯出這個社會的「階級」問題,便開始大玩“切割”卡奴類別、分化卡債族的把戲 "因為家庭、事業碰到重大事故而不得已而舉債渡日/以債養債"的人 和"不知節制過度消費"的確不同…這兒先不提了 但我很想問的是,銀行的所有人、管理者還有銀行的股東們 (就是還有錢能“投資”銀行、基金、股市…的朋友) “銀行的責任”除了賺錢(所謂「對股東負責」)之外,難道沒有別的? 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在那裏? 一路看來…銀行(開銀行的財閥)除了要求『政府』提供金融重建基金、免稅和不斷的併購!併購!併購!(從國泰併世華,富邦併北市銀開始看起) 財閥們以有限之至的“自有資金”大玩財務遊戲 並對公有銀行、信用合作社、國有資產、賺錢的國營事業…及任何有利可圖的事業伸手 除了王永慶、張忠謀、施振榮、郭台銘、張榮發等「實業家」才能做得好的專業之外,這個島上能「用資本賺錢」的事業幾乎都有「吳辜蔡」等“銀~行~家~~”的影子 (高鐵、高捷、中華電股票、ETC、炒地皮、豪宅、通訊…) 先看這些所謂「銀~行家」開銀行的“本錢”怎麼來的 過去幾十年寡佔人壽保險市場的「保險費」收入,還有拿這些「準備金」做的各種“投資” 包括金錢遊戲&炒地皮賺的錢__基本上都是政府幫財團把整個社會的財富「逆向重分配」的集中在少數家族手上 我的感覺是__這些人差不多是要求政府保證「開銀行」要包賺錢之外…差不多到了「無所不賺」 的地步 世界上什麼人「做生意」可以半點虧錢的風險也不要到如此程度? 今天「卡奴現象」會鬧成如此這般的“社會問題” …離「社會運動」不遠的田地,除了每一個「卡奴」個人的問題之外,整個社會是否在那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 所謂的中產階級… 除了「向上看」看有錢人怎麼個有錢法和「向下罵」罵卡奴之外 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處境? 在下也曾服務於“本地最大發卡銀行”消金單位 的「信用卡電話行銷部門」將近半年時間 正好趕上發卡熱的中後段,當時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聯名卡」上市,推廣活動一波波 像是「x代同堂」之類的活動,還有辦卡、核卡、開卡&刷x筆………禮物、紅利好像不用錢似的 (辦卡禮得咱們業務自己張羅) …那時的同期同事們真的很羨慕團隊裏“業績”好的人 尤其是被公司推為“楷模”的那位TopSales…她大概每月收入都有二十幾萬吧(主管在集會時一說再說的…基本上做過信用卡電銷的都知道這號人物) 現在回想起來,對當時自己能把「信用卡」當成“商品”如此“推銷”給電話另一頭每一位我不認識的人…只有「恐怖」一詞能夠形容 真沒有那個領域的生意手段能相比__「直銷」或現在的「電視購物」可能也比不上? 好像扯得有點遠…真的,今天的「卡奴」問題絕不是那兩張“塑膠卡片”的問題,也不只是“職業債務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問題的根本…還是“經濟”大環境的問題 若今天多數能正常勞動的人,賺的錢足以養家活口,能順利的「五子登科」 年收入足夠支應「寬裕的」日常生活開銷…加上一點小小的休閒娛樂 至於能存錢與否真的看每個人的勤奮與否、才智高下、物慾的多少 如果大環境能讓多數人「免於恐懼的」踏實過日子 還有人「月入十萬卻要過三十萬的日子」的透支信用…那真的是半點不值得同情 ____(笨蛋!問題在經濟?) 長期的作法,是重建、加強整個社會對「個人信用」、「價值觀」的標準、討論出一個多數人能接受的『共識』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