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3 17:44:07瀏覽966|回應0|推薦15 | |
1989年,曾致贤作为台湾首批茶文化访问团成员访问大陆。20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大陆所有茶山。最让他回味的除了茶香,还有他与那些老茶庄的故事。 曾致贤的家在台湾彰化。他家隔壁有一间百年老茶行。从祖父开始,一家人就常常到茶行喝茶。茶香从此在曾致贤的生活中缭绕不去。曾致贤后来进入中国时报工作,受派采访茶文化相关的新闻。他说,台湾目前所栽种的茶树品种,大多是距今两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带去的,而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亦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目前台湾所产制的乌龙茶、包种茶等茶类,其产制技术皆来自福建。史料记载,嘉庆年间,柯朝氏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种于今台北县瑞芳山区,相传为台湾北部制茶之始。咸丰乙卯年(1855年) 林凤池氏从福建引进青心乌龙种茶苗,种于冻顶山,据悉为台湾冻顶乌龙茶之始。清光绪年间,张氏兄弟又从安溪引进纯种的铁观音茶,在木栅樟湖山种植,相传为今日木栅铁观音之始。 闽南有句老话叫“吃果子拜树头”。在跑遍了台湾的茶山之后,曾致贤就想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也想把繁荣的台湾茶文化带到大陆推广。 也许是生长在老街的缘故,曾致贤喜欢搜集老东西,因此也开始搜集大陆的老茶。他说, 一个地方的老字号能够留下来,表示它的信誉、品质跟一般厂家不一样,才会百年不坠。十几年前,一次偶然机会,他喝到一支1953年产的老千两茶(湖南安化的一种传统名茶,以每卷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2001年,他写成并出版了《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一书。曾致贤盛赞千两茶是“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并在书中提到了那支1953年的千两茶。他只知道,1958年以后已经不生产千两茶,但这支写有“华堂”二字的千两茶究竟是哪一家茶厂生产,由谁来制作,仍是个谜。后来,益阳日报的一位记者通过多方考证得知,竹签上的“华堂”二字就是制作这支千两茶的老师傅的签名。2009年,曾致贤受邀前往安化参加首届黑茶文化节,终于见到了他一直挂念的华堂老人。见到李华堂的那天,下着雨,老人半躺在床上几乎不能动,连话都说不出来。但当曾致贤诚心诚意地泡了一壶写着“华堂”两字的千两茶,并给老人奉上时,李华堂老人一下坐了起来,捧着这壶茶,手足足抖了五六分钟。时隔半个世纪,这一支千两茶穿越海峡,重新回到当年的制茶人手里。老人喝下茶,哽咽说出:“这支茶是我做的。” 如今,曾致贤依然常年奔波于海峡两岸,武夷山等大陆著名茶山他已经记不清跑了多少趟了。他说,大陆的老茶庄正在一天天老去,故事也在随着老茶人的凋零而没法传承。他希望能尽自己微薄之力,让这些茶的故事随着茶香代代相传,“毕竟饮水要思源嘛!”曾致贤说。(记者 陈梦婕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李欣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