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番薯非「本土」,芋仔非「外來」者!
2007/12/04 20:48:26瀏覽2236|回應2|推薦7

就像陶淵明的「五先生傳」一樣,「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人扁而愛白賊,因以為號焉」!「白賊扁」是他不到十年之間闖出來的新名號,更早之前有台灣日本老賊給他一個封號「豎仔扁」亦甚傳神,而今下台在即、窮途末路、瘋狂趕行程,亂吠亂咬、口不擇言更已闖出「瘋狗扁」的最新名號,但不料「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竟又咬起「老芋仔」來!

「瘋狗扁」早已經忘了,他曾經御駕親征「後山」去表揚一個老榮民──「老芋仔」的事情了!老榮民從小因內戰被抓扶當兵背井離鄉來到台灣,為國家流血流汗賣力賣命,甚至「絕子絕孫」,才創造了「三級貧戶之子可以當總統」的「台灣奇跡」,胼手胝足、省吃儉用、當工友、拾破爛、每天吃饅頭和黃豆芽過日子,留下一點「積蓄」,死後全捐給國家社會,老榮民有那一點對不起國家社會?有那一點對不起「台灣人」?更有那一點對不起「瘋狗扁」及他「那一家全是賊」的「第一家庭」?

 

l        「芋仔」怎麼會是「外來」者?

現在的民進黨從「黨外」時期就是些沒出息的「相撲雞」,卻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台灣人」一定要分漳州、泉州相鬥,漳泉相鬥之外又分閩南人、客家人相鬥,台灣光復之後又找到新題材,台灣人與「外省人」相鬥,無一月不鬥、無一年不鬥、無一處不鬥,把力量資源全用於內鬥,對於真正的「外來」者日本人卻又畏如蛇蠍,乖順諂媚得像龜孫子一樣,開口閉口稱「大人」,卑躬屈膝,還被日本統治者譏為:「貪財、好名、怕死」(後騰新平語),而且說台灣人「垃圾又無衛生」,因此用「生物原則」治台(福澤諭吉主張的「台灣領有論」將台灣視同「細菌」一般只是「生物」,不但不是「人」,連「畜牲」都不是)!

但是,從「黨外」變成「民進黨」以後,用「芋仔」、「番薯」分別代表「外省人與「台灣人」的莫名其妙論調卻甚囂塵上,而「芋仔」為什麼變成「外來」者、「外省人」的?卻以訛傳訛、習焉不察,再也沒有人去稍作探究了!

而事實上,「芋仔」雖然中國大陸也有,台灣的「芋仔」卻明明白白是「本土」的,要「誣賴」也用點功力去找點真正「外來」的嘛!例如「關聖帝君」啦,「媽祖」啦,「孔子公」啦,「保儀尊王」啦,「延平郡王」啦,等等的,都去砸掉啦,「去中國化」嘛!只有東北岸的「十八王公廟」才是「本土」的,和特種營業一樣去拜嘛!

 

l        「芋仔」世界各地皆有!

說起「芋仔」這種東西來,上網去查查就知道,它在中國、印度、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到處都有,根本搞不清楚在那裡是「原生」的啦,事實上搞清楚也沒有什麼意義,只知道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本土」是早就有「芋仔」的,遠在「台灣人」還沒「唐山過台灣」以前的時候,原住民就在這種「芋仔」了!

將近四十年前第一次到蘭嶼去的時候,島上的「達悟」族人還相當原始,很奇怪的是到處都有一大堆一大堆牛糞似的東西,打聽一下才知道,那是「達悟」族人的糞便,因為他們以大量的「芋仔」為主食,所以才有那樣的糞便。

台灣本島固然有蘭嶼那樣的大「芋仔」,但有「外省人」中秋節煮了吃的小「芋仔」,但沒有人能說出小「芋仔」是不是台灣光復後才從大陸移植過來的。總而言之,把「外省人」稱為「芋仔」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無聊分化」!

 

l        「番薯」更不是「本土」的!

相對於「芋仔」不是「外來」的,「番薯」更不是「本土」的產物,所以「芋仔」、「番薯」的「無聊分化」不僅無聊而且大錯特錯!

「黨外」時期,有黨外人士喊出一句響亮的口號:「番薯無驚落土爛,但求枝葉代代傳」,是一種前仆後繼的壯烈言詞,大約也就因此,「番薯」好像就變成了「本土」的「圖騰」一樣,事實上,從一個「番薯」的「番」字就知道不是「本土」的了,而且「其來有自」,比「芋仔」還要輝煌得多!

「番薯」不但不是台灣「本土」的產物,甚至連傳來台灣的中國也不是原產地,而是從明朝由南洋傳到中國的。有個名叫林懷蘭的中國人由「安南」把番薯帶回,在廣東吳川地方種植,鄉人遂有祠堂紀功:「番薯林公廟」,吳川縣誌還有林鶴年撰寫的「林懷蘭的番薯原起事略」。林懷蘭經商南洋並行醫,於明朝萬曆年間將番薯帶到中國。

另有一說是明朝的陳經綸由呂宋帶來中國,「本草綱目」拾遺:「明季有閩人陳經綸,自呂宋移薯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閩人德之,號為金薯」。又:周亮之閩小志:「番薯,為曆中閩人得之國外,瘠土砂礫皆可種」。

 

l        有了「番薯」,不再挨餓!

有了「番薯」對中國人意義太大了,歷朝歷代中國人都挨餓,有了「番薯」,中國人從此不再挨餓了,所以明清官吏都提倡人民種「番薯」,徐光啟「農政全書」並特別強調,「番薯」有十三種特長;「一畝數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二也。益人與薯仔同功,三也。遍地傳生、剪莖作種,今歲一莖次年為百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作種,風雨不能侵害五也。可當米穀,凶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糧食七也。可以釀酒八也。乾久收藏,屑之可作餅餌,勝用錫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佔地少而利多,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蔓不容其間,但須塵土勿用耘鋤、無妨農工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復生,蝗災無奈何十三也」。「番薯」來到中國,簡直被視若珍寶了!

「唐山過台灣」的台灣先民,怕到台灣沒得吃的,帶些「生熟皆可食」,什麼土都能種的「番薯」,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

 

l        拿破崙何不搞「科獨」?

如果真要「去中國化」、鏟除「外來」的一切,先要把「番薯」鏟除掉,而不是以「番薯」為「本土」自居,反而排斥真正「本土」的「芋仔」去當「外省人」,實在荒唐可笑之至!

而且用「芋仔」、「番薯」分「本土」、「外來」根本是小鼻子小眼睛的「井底之蛙」之見!實在太卑賤、猥瑣了,為什麼不「大氣」一點,學一學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氣吞斗牛呢!

拿破崙的家鄉,在一個海外孤島上,名叫「科西嘉」島,但是拿破崙並沒有搞「科獨」,而是以作「法國人」並且當法國皇帝為榮,他是立足科西嘉、放眼法蘭西、爭霸歐洲乃至全世界,他南征北討,雖然終於壯志未酬,但是法蘭西的光榮卻與拿破崙的豐功偉業永遠脫離不了關係!

台灣這海外孤島要比科西嘉的地理位置重要得太多了,但是台灣為什麼沒有個「立足台灣、放眼中國、爭霸全世界」的英雄人物,卻盡是些「芋仔」、「番薯」的豎仔和小丑?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dward1055&aid=1427175

 回應文章

阿宗
有仇恨心是弱者
2008/01/03 18:27

恨外省人.好奇怪的心態啊.

非我族類都恨.那我們應該也禁止客家人住在台灣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皇帝是變態
2007/12/04 21:11
恨所有的外省人...真是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