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天過後之三~氣候變遷的預測
2009/01/14 01:45:24瀏覽1042|回應0|推薦2


氣候變遷評估的方法(取自《科學發展》20088月,428期,6 ~ 11

首先要蒐集世界各地長期的大氣觀測(包括氣象和大氣化學觀測)及地質上的紀錄,來分析證明:氣候確實有變遷,特別是全球暖化,以及暖化趨勢和溫室氣體增加趨勢一致。這方面的分析確實已得到大致上肯定的結果。但分析若只依賴統計,由於方法的局限性,並無法有信心地得知溫室氣體影響的幅
度,對於未來氣候變遷的預測就更不用說了。要能夠量化過去溫室氣體影響的幅度,以及對未來氣候變遷的預測,就非靠氣候模式的模擬不可。



氣候模式基本上是一組根據牛頓力學熱力學,在時間變量下,描述氣候系統中動量能量質量守恆的聯立微分方程式。全球氣候模式模擬氣候系統中氣圈 (大氣)、水圈(海洋)、陸圈(陸地)、冰圈(冰雪)及生物圈(植被)的變化,以及各個子系統間的交互作用。其中,氣圈的大氣環流模式包括顯示溫室氣體及
氣膠對長波和短波輻射影響的模組。模擬時基於現實上的計算考量,用差分代替微分,即用空氣塊代替空氣質點,把全球大氣在水平方向上分成許多網格,垂直方向 上分成數層。



舉例來說,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中列舉是 T42L28 的氣候模式,水平解析度是
280 公里(即全球約有 20,000 個網格點),垂直有 28 層。十幾個氣象變數,每 30 分鐘就要計算一次,由此推估模擬一天的大氣變化至少要有 10 億次的計算。海洋方面大概也是如此,冰圈、陸圈及生物圈模擬的計算則可以少一點。由此可見,用氣候模式模擬幾百年氣候的變化需要龐大的計算資源。



使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的氣候變遷,一步當然是確定氣候模式對於當代的氣候有良好的模擬能力。國際間一些科學先進國家都有國家氣候中心或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各自發展了他們的氣候模式,模式表現的優缺點散見於各學術期刊。



國際氣象界組成一個研究計畫,請各中心使用他們自己的模式進行至少過去 100 年氣候變化的模擬,和未來 100 年在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由此推算未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模擬預測,並把資料彙整到美國加州的勞倫茲伯克萊實驗室。這就是
IPCC 第一工作小組(科學小組)撰寫厚達上千頁報告所使用的資料庫。2000 年有十幾個中心(模式)參與計畫,至 2006 年已增加到二十幾個。



IPCC 第一工作小組第3次報告中,針對 19 世紀末至 2000 年觀測和模擬的全球平均氣溫變化,提及實際觀測的結果,以及只有自然的強迫因素所造成的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在 1950 年代以後有很大的差異。若只考慮人為因素,則在 1950 年代附近還是有顯著的不同。如果二者同時考慮,模擬與觀測結果就非常接近。由此可以推論近百年來的氣候變遷,人類的活動真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進一步閱讀 
台大全球變遷教材http://140.115.123.30/gis/globalc/CHAP1101.htm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dd&aid=256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