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雪球地球事件(Snowball Earth)
2021/07/10 22:20:00瀏覽2802|回應1|推薦8

在7.5億年前的時候,羅迪尼亞(Rodinia)聯合大陸發生的裂解,隨之而來的又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的兩億年裡,地球上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雪球事件,另一個是出現了埃迪卡拉動物群。

雪球事件
雪球事件,又稱為雪球地球事件(Snowball Earth),一般指的是在新元古代(10~5.4億年)中後期,全球(包括陸地和海洋)被冰雪覆蓋的一個巨大事件。一般認為,這個事件大約發生在7.5~6億年之間,又可以分為兩個次級冰期,分別稱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
但是,這兩個冰期具體開始和結束的時間,現在還沒有非常準確的給定,一些人認為Sturtian冰期大致發生在7.2~7.1億年左右,而Marinoan冰期可能開始於6.6億年之後,結束於6.4億年[1~2]。 在那個時候,太陽比現在要暗6%左右,這使得地球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比較低;雪球來臨,地球的平均溫度可能低至-50℃,赤道的溫度可能為-20℃,和現在的南極差不多;地球上幾乎是白茫茫的一片,從兩極一直到赤道,自行腦補南極的情況;沒有了海洋的緩衝,地表的晝夜和四季溫差可能很大;而且,隨著厚度的增大,冰川開始流動,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大量才冰川沉積物(比如冰川漂礫、冰磧岩_Moraine Rock和冰攜碎屑沉積等)。[3]

說到這裡,自然而然的就要問,怎麼知道地球在那個時候全球都被冰雪覆蓋了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要說一些題外話了。

我們知道,地質學家通過研究岩石來推測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上可能發生的故事,一層一層的岩石在默默地訴說著它們親歷的滄桑。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了沉積岩,就基本可以推測在這些沉積岩發生沉積的時候,這裡是一片水域(海洋、湖泊、河流等)。如果你看到的是顆粒很粗的砂岩,就可以知道,那個時候的水環境是比較動盪的,可能是在海水很淺、易受到海浪的沖刷拍打的地方。而如果你看到的是顆粒很細的泥岩或葉岩,就說明那個時候這裡的水動力很弱,所處的位置海水比較深,海浪影響較小。


不同的沉積岩代表了不同的沉積環境,不同的沉積環境可以形成相應的沉積岩。
冰川發育的時候,就會形成“具有冰川特色的”沉積岩。從上面的圖中我們知道,靠近海岸的地方和遠離海岸的地方形成的岩石是不一樣的,比如近海岸形成的是砂岩(或礫岩),其顆粒較粗,而遠離海岸的地方是泥岩(或葉岩),其顆粒較細。這是因為越遠離海岸,海水越深,海底水動力越弱,能夠搬運的泥沙細微性會越來越小,所形成的沉積岩就會發生變化。通俗來說,就是物以類聚,粗的歸粗的,細的歸細的。細粒的泥岩(或灰岩)中一般不會有較大的礫石。
如果反常的話,就有故事要講了。現在我們就講講這個神奇的故事。 在新元古代的時候,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的出現了這種異常,在顆粒很細的沉積岩中夾雜了很多的礫石,這種岩石就叫叫做冰磧岩。這種沉積岩是冰川發育的最好證據。為什麼這樣說呢?在遠離海岸的地區,正常的水動力是不能把很大的礫石搬過來的,就只能借助其他 “交通工具”。這個工具就是冰川。當冰川積累到一定厚度的時候,就要流動了。冰川的能量是很大的,具有開山鑿穀的本領。在流動的過程中,會大量剝蝕沿途的岩石,並將大大小小的石塊裹挾進來,帶到遠處。如果冰川進入海洋,並隨海水漂流到深水區,融化之後,它裹挾的碎石塊就會沉到海底,落入細粒的沉積物裡邊,形成冰磧岩。這種岩石非常的典型,目前所知的地質作用中,還沒有其他過程能形成這種岩石。

From lovethesepics.com & cz2011.qlteacher.com

新元古代的一些典型冰磧岩。
a圖中黑色部分是冰磧岩,可以看到非常細粒的沉積物中夾雜著一些棱角狀的大顆粒物,
d圖中是一個倒三角的白雲岩掉進了BIF(見第四篇)沉積中,它們的比例尺是左邊的錘子。
e圖中也是一個角礫掉進了灰岩中,比例尺是右邊的硬幣。
f圖是更粗的礫石沉積了,比例尺是左邊的人。[4]

更重要的是,不僅在全球範圍內發現了這些冰磧岩,而且通過古地磁的研究,發現這些沉積物居然形成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5]。
我們知道,現在的赤道周圍是不可能有大規模冰川的,兩極的浮冰也不可能飄到赤道。那麼可能性就是那個時候地球上足夠冷,使得赤道地區都大規模發育了冰川。所以,那個時候冰雪可能覆蓋了全球,地球成了一個冰封的世界。


新元古代的冰川沉積記錄。 a是Sturtian冰期的沉積記錄(7.4~6.6億年前), b是Marinoan冰期(6.6~6.35億年前)的沉積記錄。[6]

為什麼 雪球地球?
為什麼呢?這個又得從二氧化碳(CO2)說起了,但是在說CO2之前,又要先說到羅迪尼亞超大陸的裂解了。 我們知道,在一個比較大的大陸內部,由於距離海洋很遠,水汽很難到達,會比較乾旱,比如現在亞歐大陸上的中亞地區,這被稱為大陸性乾旱。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之前,其內部又由於遠離海洋,是處在乾旱狀態的。乾旱地區的一個特點就是風化作用(尤其是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比較弱。而岩石的風化其實是一個要消耗CO2的過程
所以,當超大陸裂解,內陸地區距離海洋變近了之後,降雨增多,就會導致風化作用加劇,消耗大量的CO2 [7]。
風化過程中,CO2變成了離子(碳酸根或碳酸氫根離子),被運輸到海洋中,並與鈣離子結合,以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形成石灰岩。這樣,空氣中的CO2就被固定下來,不能再影響氣候。另一方面,伴隨著超大陸的裂解,大量的玄武岩噴發到地表,而這種岩石又極易風化,消耗大量的CO2。這兩個過程共同導致了大氣中的CO2的含量快速降低[7]。這個過程可能還有藍細菌或古藻類的參與。這整個過程就叫做“矽酸鹽風化(Silicate Weathering)”。
而且,因為冰雪的反射率要大於岩石、土壤等,所以,在地球被冰雪覆蓋期間,更多的太陽光被反射回太空,造成了地球接收的太陽能更少,這就使得溫度更低,冰川進一步發展,逐步從兩極蔓延,直至赤道。 然後它又是怎麼消失的呢? 這個,還得從CO2這貨說起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火山活動,即火山噴發會將地下(地幔/地函)中的CO2帶到大氣中。
而風化作用又和溫度、空氣水含量有關,溫暖濕潤的環境有利於岩石風化,從而消耗大量的CO2,而寒冷乾旱的環境不利於風化,CO2消耗速率緩慢。當溫度降低,冰雪逐步覆蓋地球表面的時候,氣候也變得十分的乾燥,岩石的風化速率也在慢慢地降低。而岩漿還在不斷地噴發,帶出來大量CO2,這又使CO2含量逐步升高,溫室效應慢慢增強。

在上文中提到,地球表面因冰雪覆蓋導致大量的太陽光輻射的能量被反射進入太空,這種機制會使地球繼續降溫或保持低溫。這兩種機制分別相當於汽車的刹車和油門(正與反方向),當汽車加足馬力沖向深淵的時候,刹車並不足以馬上制動,阻止這種行為。但萬幸的是,刹車最終還是發揮了作用,地球又活了過來(增溫)。

CO2逐步地積累,溫室效應逐漸增強;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覆蓋在冰雪表面,降低了其反射率;當溫度達到了冰雪的熔點,融化的暗色雪水也起到了和火山灰相同的作用。慢慢地這些作用佔據了主導地位,最終使得地表的冰雪開始劇烈地消融。整個過程可能持續了不到2000年[8]。

消融的雪球 From discovery.com

冰雪消融的早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能是相當高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冰雪的消融,氣候也變得濕潤,越來越多岩石暴漏出來,這也加強了風化作用。大量的CO2又變成碳酸鹽(主要是灰岩),被封存起來,最終使其含量維持在正常的水準。[9] 要交待的是,現在對於雪球假說還有非常大的爭議,比如大洋是否被完全覆蓋?全球的冰川是同時的嗎?乃至也有人說這個雪球根本就不存在。現在地質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比較認同雪球假設,但是對於諸多的細節還學要詳細的研究。

參考:
[1]黃晶等;2007;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儲雪蕾、張啟銳及馮連君;地學前緣(14)249-256
[2]http://www.snowballearth.org/when.html [3]http://www.snowballearth.org/what.html
[4] Hoffmanet.al.;2002;The snowball Earth hypothesis: testing the limits of global change;Terra Nova(14)129-155
[5] Evans D.;2000;Stratigraphic, geochronological, and paleomagnetic constraints upon the Neoproterozoic climatic paradox;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300)347–433
[6] Fairchild I. J. & Kennedy M.J;2007;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in the Earth System;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164(5)895-921
[7] Donnadieu Y.;2004;A ‘snowball Earth’climate triggered by continental break-up through changes in runoff;Nature(428)303-306
[8] http://www.snowballearth.org/end.html
[9] Higgins J. A. & Schrag D.P.;2003;Aftermath of a snowball Earth;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Vol. 4 LINK

全文修編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16/07/38832059_615168601.shtml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dd&aid=108761269

 回應文章

ed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2 12:3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rodi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