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為更精準預測西南氣流山區降雨,國研院去年底在高雄集來設置可移動式雷達觀測基地,進行即時監測,範圍遍及南高屏地區,未來3年將再整合為「西南氣流觀測網」。國研院颱洪中心主任李清勝9日表示,盼未來建立0至3小時內的極短期劇烈降雨預報能力。
我國南部山區多次因颱風及隨之引進的西南氣流,蒙受重大災難。國研院9日舉辦記者會,宣布建置集來雷達及「西南氣流大氣水文整合觀測網」系統。
颱洪中心觀測分析組組長鳳雷說明,全台有500多個雨量站、4處氣象作業用雷達觀測站,密度為全球之最。但由於山區地形複雜,限制各測站觀測能力,加上氣象雷達一般建置在臨海區域,因距離遠、山脈遮蔽訊號,推估山區雨量準確率往往偏低。
為此,國研院花費6000萬,建置可拆卸移動的「雙偏極化雷達」基地,利用海拔高、離山區強降雨區較近的特性,以回波偵測雨滴大小和數量關係,準確度較傳統雷達提升15%,空間解析度增加16倍。
集來雷達偵測範圍為方圓150公里,涵蓋台南、高雄、屏東地區,配合氣象局在七股與墾丁2座雷達站,提供更準確即時資訊。李清勝指出,颱洪中心規劃西南氣流觀測網,明後年將陸續建置剖風儀和無人機,強化氣流觀測能力,並結合現有的海研5號探空氣球和典寶溪試驗流域等計畫。
集來雷達初步規劃在現址停留3年,蒐集降雨資料,視需要進行移動。李清勝說,針對變化劇烈的山區對流胞,盼達成0至3小時內的定點、定量精準觀測,並提升至0至6小時。
不過,李清勝坦言,氣象局現有維護、管理人力已相當吃緊,且集來雷達觀測範圍仍受地形限制,若需確實達到完整觀測西南氣流成果,再建置2具雷達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