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16 09:22:27瀏覽661|回應1|推薦1 | |
從2013年底到2014年初這段時間,北半球的北美洲遭遇強大的北極渦流,美國多州因此進入緊急狀態,低溫伴隨強風,芝加哥零下26.6°C下體感溫度則是零下50°C,在南半球的巴西與澳大利亞,則是爆發超過40°C的熱浪,烈日下體感溫度更高達50°C。最令人發噱的是,2月6日開幕的2014年素溪冬奧,在元月底日間氣溫高達17°C,一個「沒有雪」的冬奧,與「黑寡婦」可能發動的襲擊,同樣令人關注。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4年元月30日公布了「氣候變遷2013:物理科學基礎」(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也就是通稱的氣候變遷第5次評估報告,當中表示在1971-2010年期間,在海洋上層75米以上深度的海水溫度升幅為每10年0.11°C,而在1971-2010年這40年間,氣候系統增加的淨能量中有60%以上儲存在海平面下0到7百公尺的海洋上層,另有大約30%儲存在7百公尺以下(註1)。當海洋積蓄了更多的熱量,海水溫度變暖的結果,使今年開春的美國德州與佛羅里達州中部都出現了罕見的「冬季風暴」而停課。而在太平洋東岸,元月就陸續形成了玲玲與劍魚兩個颱風,實屬罕見,今年的夏季,颱風將會是台灣重大的威脅。
其實,隨著15世紀所謂的「地理大發現」之後,全世界的大城市幾乎都在具有重要港口機能的海岸線上或是河岸邊,像是上海、東京、雅加達、倫敦、紐約等等皆是。但在當前的極端氣候下,溫帶地區易受冬季風暴、熱帶地區則難倖免於熱帶氣旋,隨著海平面上升,全球大城市不僅遭受水患的機會變高了,聚居的人口同時也會讓損失面更廣。面對海平面上升問題,現在又出現了新的理論。據推測,2萬年前覆蓋在美加地區的冰層約有1,600公尺高,融化之後造成了蹺蹺板效應,過去被抬起來的美洲大陸現在因為這個冰層消失以及北極冰的溶解而「降」下來了,所以,美洲東西兩岸的大城市更容易因極端氣候出現水患(註2)。
如果,氣溫「只是」極端化,不是特別冷,就是特別熱,至少,民眾會有心理準備,這幾年氣候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氣候的變化出現了「亂七八糟」的狀況,民眾只能無所適從,而且是全球範圍內的摸不著頭緒。去年5月,中國北方竟然出現了大雨,到了7月,暴雨橫掃中國華北到華南各地,過去幾年是降雨不足,中國政府開始大量進口糧食,去年卻苦於澇災。英國的狀況也相當類似,2011到2012年之間苦於旱災,2013年卻又降雨過多。不僅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受到影響,畜牧業也深受其苦。過熱與過濕的氣候會讓雛雞與仔豬罹病而導致過高的死亡率。這進一步鼓勵設施牧場的建立,但這又會帶來包括牲畜活動空間、疾病傳染等新的問題。如再加上港口、機場因為極端氣候而關閉的影響。最後,糧食的欠收伴隨價格的上漲只是料想中的必然。
氣溫的變化與民眾對氣候變遷的認知是否造成影響?根據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地理系教授多拿(Simon Donner)以及於英國牛津大學碩士班就讀的麥克丹尼爾(Jeremy McDaniels)的研究發現(註3)。確實,當前冬季氣候變冷的狀況使得包括在內的許多人開始質疑全球暖化這一項命題。
但是,他們發現,在美國平均氣溫、氣候變遷民調以及報紙媒體的社論之間出現了某種關聯性:一、在民調中認為氣候變遷狀況變得有些糟糕的民眾比率,與過去12個月之間平均氣溫異常之間出現相關性;二、作為經驗資料的5家全國性主要報紙社論也反映了類似的趨勢,美國每季與每年平均氣溫變異與報紙社論「同意」科學界對全球氣候變遷已經存在的共識之間,亦有關聯性。換言之,氣溫的變化這一項可以感覺得到的客觀現實,早已影響了從媒體到一般民眾如何看待氣候變遷的主觀態度。 台灣四面環海,地質環境又異常之脆弱,近年來每遇風災都會出現恐怖的土石流,小林村問題殷鑑不遠。然而,事過境遷,即便齊柏林透過空照凸顯了台灣脆弱的水土問題,但政府在「拚經濟、固兩岸」的基調下,執政5年多對該問題投注的心力「有目共睹」。退一步看,當核能問題在全台70%民意反核的當下,公民社會團體難以形成更大的壓力,執政當局則是善於應付的態度下,風險社會不靜不悄的地轉變為危機社會,以當前社會氛圍與黨派議題設定發展方向,極端氣候對台灣造成的損害評估要進入2014到2016年的政治競爭論辯議題,難矣!
(作者: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1: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決策者摘要》,紐約:聯合國,2014,http://goo.gl/tJzAFW
註2: Justin Gillis , “The Flood Next Time.” New York Times, 2014.01.13. http://goo.gl/W1jfZv
註3 :Simon D. Donner, Jeremy McDaniels. (2013)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on opinions about climate change in the U.S. since 1990. Climatic Change 118:3-4, 537-550.
參考資料:
台灣立報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4年2月10日
相關閱讀
【回顧2013:環境災害的又一次大躍進】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441 【減碳才是硬道理── 氣候變遷的變與常】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364 【炎熱的氣候 變調的農業】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2263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